一场声势浩大的股东“套现潮”正在全球AI产业链蔓延。从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年内套现逾9亿美元,到A股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新易盛大股东分别套现几十亿元,核心玩家的密集动作引发市场侧目。这场发生在产业高光时刻的集体变现,既是资本对估值高位的理性回应,也折射出AI行业在狂热扩张中潜藏的结构性风险。
表面来看,这场“套现潮”符合资本市场的常规逻辑。高管减持多通过合规路径执行,具有预设性、程序化特征。黄仁勋的减持节奏与股价走势高度同步,体现其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策略。更重要的是,对于财富高度集中于公司股票的高管而言,减持是实现资产配置多元化的必要手段——黄仁勋薪酬中股票激励占比达78%,通过减持降低个人财富过度集中风险实属正常财务安排。
此外,从市场影响维度分析,套现潮的短期冲击相对可控。英伟达内部股东减持规模占流通股比例非常小,A股企业则通过询价转让、锁定期安排等结构化设计,进一步弱化了对二级市场的影响。更关键的是,AI算力需求持续爆发,英伟达等企业业绩高速增长仍在消化估值压力,基本面的强劲表现构成股价的核心支撑。
然而,若将视线延伸至产业层面,这场“套现潮”无疑敲响了警钟。当前AI产业正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发展悖论,全球科技巨头资本开支呈指数级增长,但下游商业化落地仍相对较慢,例如甲骨文GPU云服务毛利率仅16%,远低于其他业务。这种自我造血能力的缺失,迫使企业依赖外部融资维系“军备竞赛”。
但在资本狂热追捧下,部分AI公司估值已严重透支未来成长,市盈率动辄数百倍,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迫切需要现实业绩的夯实。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套现潮”既是风险提示,也是观察产业演进的重要窗口。短期不必过度解读减持行为,但中长期需警惕三个信号:下游企业现金流与资本开支的匹配度、AI应用商业模式的盈利突破、融资环境变化对产业链的传导效应。真正的AI革命不应建立在资本泡沫之上,而需要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双轮驱动。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谢文倩)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