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的角落,有一个我们常常避而不谈,甚至饱受偏见的地方——精神病房。
在这个角落,诞生了一部自带治愈力量的小漫画——《皱巴巴的心,熨一熨就好》。
韩国作者李来夏曾是一名精神科护士,她利用在精神病房工作6年多的经验,将与精神疾病患者、医护工作者等相处的事情绘制成了温馨治愈的漫画。
她将亲身经历化作笔下的故事,通过主人公“郑诗娜”的视角,带我们走进那个被偏见遮蔽的世界。
漫画中能看到精神科护士郑诗娜与病人相处的点滴,这些病人为抑郁、焦虑、躁狂、妄想、厌食等问题所困扰,陪伴他们的医护人员也深藏着苦楚与无奈。然而就是这里,依然充溢着温暖与人情,依然会在清晨迎来阳光。
在郑诗娜守护的精神病房里,那些被贴上“不正常”标签的生命,第一次获得了被看见的权利。
他们不是遥远的“他者”,而是与我们呼吸着同样空气的普通人。
《皱巴巴的心,熨一熨就好》(全3册)
[韩]李来夏 著,宋筱茜译
中信出版社,2025年10月
豆瓣高分韩剧
《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
原作漫画治愈来袭
2023年11月上映的电视剧《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掀起了大家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秘世界”的关注。
这部电视剧正是根据漫画《皱巴巴的心,熨一熨就好》而改编的!
图源:韩剧《精神病房也会迎来清晨》海报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高达9500万,相当于每15个人中就有一位正在经历抑郁困扰。“心理中国”2024年度相关调查报告更揭示了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18-24岁青年群体的抑郁水平达到各年龄段峰值,而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的成年人群体,其抑郁发病率更是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图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图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可能每个人在说着“我没事”的时候,内心都在经历一场场没有尽头的暴风雪,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心理疾病所折磨。
在 《皱巴巴的心,熨一熨就好》这本漫画书中,作者李来夏利用在精神病房工作6年多的经验,将与精神疾病患者、医护工作者等相处的事情绘制成了温馨治愈的漫画。
在这个动物拟人化的精神病房中,其实每个人都是在正常和非正常的边缘徘徊,在每个动物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自己。
受躁狂与妄想困扰的鸭娜女士,崩溃时在病房裸舞,冰箱里堆满了妈妈送来的她永远也不想吃的葡萄,病症严重的时候,她甚至脱光了衣服在病房跳舞。
鸭娜的人生,在旁人眼中近乎完美——姣好的容貌、顶尖的学历、事业有成的法官丈夫、可爱的儿子。可以想象,每当她出现在社交场合,总能听到艳羡的感叹“如果能活成这样,人生就圆满了”。
可没人知道,光鲜亮丽的表象下,她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母亲也无法理解她的痛苦,面对护士的谈话,母亲说道:
而鸭娜为何不吃葡萄呢?
纵使知道了前因后果,母亲的关注点也让人窒息,她希望孩子能够“听话”:
“让孩子听话”这一点可能是东亚圈亘古不变的亲密关系的枷锁吧!
进入婚姻关系后,鸭娜的丈夫也是一贯的比较冷漠,对她关注很少。
郑诗娜护士讲道,“90% 的躁狂病情会复发”,因而最终尽管鸭娜经历了漫长的治疗恢复了很多出院了,但是也需要按期复诊。书中多处也用漫画的形式对各种心理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趣味的科普。
正是与这些病人的相处,让诗娜最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我们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其他地方相遇,我只会通过表面现象来作出判断,一切都会与现在不同。”
这本书并不是只有抑郁症患者才能看得懂,它也适合分享给所有你关心的人,去偶尔抚慰他们内心面对的风暴,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人一直在温柔的关注他。
厌食、妄想、焦虑
我们拼命装正常,只是怕被当成疯子……
在《皱巴巴的心,熨一熨就好》的第2册中,护士郑诗娜的精神状态也出现了问题,她说:“我想隐藏起我的失误,想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个善良又优秀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像也好。”逐步开始接受心理咨询。
因抑郁而厌食总是催吐的猿美,体重一直在下降甚至危及到生命,她说:“现在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还好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曾经还好过。心里一直很堵很闷。”
“那时候你一定很辛苦吧?最让你难受的是别人的嘲笑吗?”
猿美始终坚信“我没有疯,我和那些人不一样”而已。
确实,正如书中所讲道的,“我们常常难以辨识白昼与黑夜的分界点,正如我们难以划清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那些被精神疾病困扰的灵魂,往往在不自知中跨过了那条难以觉察的界限,仿佛一不留神就越过了那条红线,但很快,他们又会悄然回归到生活的常态之中……”
外宿出院的乌龟魔法师是一位妄想症患者,她因为见到了朋友病情突然又复发了,带着有魔力的番茄重回医院。
“父母鲜少能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但确实也有一些监护人,能够把医护人员说的所有话都听进去,并且一直提供帮助。而支持着魔法师与全世界奋战的,就是她的家人。魔法师自己想做的事(从事司法工作)和父母的希望是一致的,所以她为此十分努力。
因为父亲从事司法工作,魔法师希望自己可以追随父亲的脚步,在法律界工作。她的父母也始终支持她的选择。她的父母认为她即便现在放弃了也没关系,可是魔法师把 20 岁到 30 岁的青春年华全都投入到了司法考试中,她是无法放弃这个梦想的。”
为什么她相信世界上有魔力番茄呢?那是父母未曾改变过的爱吧!连续的失败让她选择在游戏世界中逃避现实,久而久之在一次次考试中也完全脱离了同龄人按部就班所遵循的社会时钟,恐惧、焦虑、妄想接踵而来。
郑诗娜护士也这样提醒道:
在心理学经典著作《丘吉尔的黑狗:忧郁症及人类心灵的其他现象》一书中,作者曾提到一点,“对某些人来说,忧有症就有如一条鞭子,当忧郁排山倒海而来时,整个人陷入幽暗的谷底,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因此为了避免掉入这种悲惨的状态,在尚未错乱到无可救药之前,病人非得强迫自己去活动,不让自己有片刻休息或放松……”甚至,“忧郁症发作时,转而跟自己作对的敌意,会使患者贬低自己,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或许,适当的允许自己在无法喘息的现代生活中“停下来”,是拯救自己千万次的最好办法之一啊!
当高敏感者爱上“难吃的比萨”:
我们为何总在讨好世界?
企鹅小姐抑郁后热衷于吃比萨,因来到首尔上大学时首次吃到比萨觉得难吃被人嘲笑,她认为“津津有味地吃比萨是一件很棒很有品位的事,我好像觉得我当然要去这么做。”仅仅因为在意他人想法,我们又吃掉了多少“比萨”呢?
想想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何其相似!
其实想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却因为“父母说这个专业没前途”而改了志愿;
明明不爱喝咖啡,却因为同事说“成年人就该喝美式”而硬灌下一杯杯苦涩;
根本不想参加周末团建,却因为怕被说“不合群”而强颜欢笑一整天……
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交的网络中——同事不经意的皱眉、朋友突然冷淡的回复、陌生人打量的目光,这些细小的信号像空气中的尘埃,普通人可以轻易拂去,但对高敏感者而言,它们会黏附在皮肤上,成为挥之不去的刺痒。
这不是软弱,而是过度发达的“社交雷达”在报警,我们不是在被动接受评价,而是在主动为别人的看法寻找合理性。
书中分享到一件事情,护士郑诗娜去理发,仅仅因为“不想看起来像是个没钱的人,不想起争执”就被迫花了35万韩元。妄想者小松鼠觉得她偷了自己的3000万韩元,才有钱去做头发,因而两人总是起争执。
当35万韩元的理发账单变成“维护社会形象的必要开支”,当难以下咽的比萨化作“提升品味的必修课”,这些自我说服的背后,是过度敏感的边界在发出警报:不是我们太脆弱,而是这个世界入侵得太过分了。
一次次徒劳的解释后,郑诗娜只能对自己说:“我没做错。我一直在开解自己,可是内心那个角落依然很不舒服。”郑诗娜就像每一个试图寻找内心平衡而建立自我认知体系的普通人,对他人的看法十分敏感。
《精神医学的诞生》作者河智贤谈道:
她(郑诗娜)对他人的看法十分敏感,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工作时笨手笨脚,以为前辈讨厌自己而做事畏首畏尾。她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大家总觉得,一个人既然在精神健康医学科从事治疗工作,就一定有强大的洞悉人心的能力,又或者能够随意操控别人。然而,他们其实也和其他人一样,拙于处理职场中和前辈的关系,回家后依然为此烦恼不堪,休息日只想什么都不干,过着平平无奇的生活。他们只是在和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与患者相互影响,相较于其他职业的人有更多思考和自省的机会,可以不断地回望自身,从而成为更优秀的治疗者。
我有些话想对在阅读此书时与郑诗娜产生共鸣,苦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说:也许你把人际关系想得太过夸张了,其实有时候我们本不必那么敏感。
“人并不会在意其他人。”请不要忘记这句话。记住这一点,就像是打通了一条心灵的通路,人生会自此畅行无阻。
确实,在整个故事中,护士郑诗娜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她在治愈患者的同时,也会因职场压力怀疑人生,会为面子透支消费,像极了每一个在世俗标准中挣扎的我们。当智力障碍的小鸡用刻薄掩饰孤独,当企鹅小姐为合群强迫自己咽下比萨,漫画尖锐地叩问:究竟是谁定义了“正常”?
那些被归类为“病症”的情绪,或许正是当代人最普遍的生存困境。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End-
2025.10.17
撰文:程小兔
编辑:醒醒 | 审核:孙小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