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近期曝光的论文代写“黑工厂”,揭开了一条以“AI量产+平台伪装+层层转包”为特征的灰色产业链。从阳江市圣达电子产品商行的“枪手”流水线,到武汉知渝文化有限公司的电商平台揽客,再到四川瑞品豪网络公司的线下门店接单,这些企业公然将学术创作异化为金钱交易,不仅践踏了学术诚信的底线,更对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论文代写产业的泛滥,首先源于部分群体的功利化需求与诚信缺失。面对毕业、评职称等压力,一些人不愿投入时间精力进行原创研究,转而寻求“捷径”。而代写公司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以“包通过”“全保密”为诱饵,用AI工具批量生成看似“专业”的文稿。如武汉欢之歌文化公司采用的“组稿+AI”模式,让非专业写手能在一天内完成30篇跨学科论文,这种“外行+剽窃”的产物,本质上是对学术研究严肃性的亵渎。
更令人警惕的是,整个产业链已形成成熟的利益分配与风险规避机制。上游公司通过电商平台以“查重服务”为幌子招揽订单,将任务转包给中游的“枪手”团队,再由下游兼职写手完成创作。一篇报价上万元的硕士论文,最终落到写手手中的稿费仅几百元,大部分利润被平台和中介截留。同时,这些公司利用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隐蔽宣传,用“辅导”代替“代写”规避审查,使得监管难以精准打击。
AI技术的滥用进一步放大了学术造假的规模和危害。在代写流程中,AI不仅能快速生成初稿,还能辅助逻辑架构搭建和语言润色,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生产”出符合格式要求的论文。但AI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深度思考和原创价值,甚至存在逻辑漏洞与事实错误,一旦被用于毕业或职称评定,将直接影响人才评价的真实性。正如知情人小刘所言,这种行为“违背学术诚信”,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对知识价值的信任。
要根治论文代写乱象,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的巡查力度,严查以“查重”“辅导”名义掩盖的代写服务,对涉案企业依法严惩;高校和科研机构需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强化论文查重和原创性审查,从源头遏制造假需求。
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探索真理、推动进步,而非用金钱堆砌的虚假成果。论文“黑工厂”的存在,是对教育公平的挑战,更是对知识尊严的冒犯。唯有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学术造假,才能守护学术净土,让真正的创新与研究得到尊重和发展。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姚绍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