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的文字记录,活字排版由此诞生。
活字排版思想的核心是“以可复用的单个字模,灵活组合实现文本印刷”。这一思想从北宋诞生至今,历经近千年演变,在技术载体、应用场景与核心逻辑上,既保留着一脉相承的智慧,又呈现出适应不同时代的鲜明差异。
古代活字:实体字模+手工操作
古代活字排版以“实体字模+手工操作”为核心。
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需经过“和泥—刻字—烧制—排版—固版—印刷—拆版”的完整流程:工匠先将胶泥制成薄如钱唇的字丁,在上面反刻文字后烧制变硬;排版时,先在铁板上敷设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物,再将字丁按文稿顺序排列,加热铁板使蜡脂融化,用平板按压字丁使其平整,冷却后固定字模即可刷墨印刷;印刷完成后,再次加热铁板便能拆出字丁,供下次复用。
西夏时期的泥活字应用,基本延续了这一工艺,只是根据当地高岭土资源丰富的特点,优化了泥料配方,同时因西夏文仅六千余字(远少于汉字的数万个),降低了字模制作的整体成本。
此后的木活字,虽将材质换成木材,减少了烧制环节,但排版逻辑与毕昇的泥活字并无本质区别。
现代活字:从报纸到手机、网页,无处不在
现代活字排版思想已完全迈入“数字化+自动化” 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体字模被 “数字字库” 取代,无论是电脑中的宋体、楷体,还是手机输入法里的艺术字体,本质都是数字化的“活字”—— 每个字符都以代码形式存储,可根据需求随时调用组合。而且,数字排版过程不再依赖手工操作,文本快速排版、数码印刷使得效率大幅提升。
如今,从书籍、报纸、海报的印刷制作,到手机 APP、网页的文本显示,数字化活字的应用场景已无处不在。甚至在人工智能领域,AI 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文本并完成排版,进一步将人类从繁琐的排版工作中解放出来。
跨越千年,活字排版生命力不减
不过,尽管技术载体与效率天差地别,古今活字排版思想的核心逻辑却高度一致,都是“模块化复用”与“灵活组合”。
从古代工匠手中的泥字丁,到现代屏幕上的数字字符,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人类对 “高效信息传播” 的永恒追求。
毕昇的泥活字,将汉字拆解为单个可复用的“模块”(字丁),通过不同组合实现不同文本的印刷;现代数字活字,同样是将字符拆解为可复用的“数字模块”(字库中的字符),通过代码组合实现文本呈现。
这种“以模块复用降低成本、以灵活组合适应需求”的思想,正是活字排版术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