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海军仍主要依赖有人驾驶舰载机争夺海上制空权时,中国海军已经悄然走上了另一条路。2025年9月,央视军事节目中短暂出现的“攻击?21”标注,揭开了全球首款舰载隐身无人战斗机的面纱,标志着中国在舰载无人战斗机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攻击?21并不是对已有机型的简单改进,而是为舰载电磁弹射与海上作战环境“量身定制”的全新设计。它采用飞翼布局,机翼带折叠铰链并增大翼展,同时配备三段式升降副翼,这些改动旨在解决舰载无人机必须面对的三大挑战:一是电磁弹射时机体的结构强度;二是舰内机库与甲板空间的优化;三是海上复杂环境下通信链路与指挥控制的稳定性。
相比之下,美国早年开发的X?47B实现了若干世界先进技术,但后来因成本与路线争议等原因未能进一步量产,美方转而发展定位更单一的MQ?25加油无人机。攻击?21则定位更为明确:机重在15吨级、具备内置弹舱、作战半径超过2000公里,这些参数意味着它倾向于承担高风险、深远突防任务。同时,攻击?21还能对电磁弹射力度做精细调节,从而实现“满油满弹”起飞,消除了传统舰载机在燃油与弹药之间的权衡限制。
与此同时,随着076型“辽宁/四川”类两栖攻击舰的完善,中国海上航空战力正在发生“基因级”的变化。076型舰体积大、满载排水量接近一些中型航母,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两栖投送坞舱,还专门为无人机配置了电磁弹射轨道。这使得它成为一种兼具“蜂群打击”与“立体登陆”能力的混合作战平台,与以F?35B为代表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机相比,体现出不同的作战分工与使用情形。
076型采用了双舰岛布局:前舰岛主要负责航行与舰桥指挥,后舰岛则专注于无人机编队的调度与控制。这种划分体现了对现代作战节奏与任务分配的重新思考,也使得舰上飞机出动效率大幅提升。相关演练显示,其无人机快速起降节奏可远超一些传统大核动力航母,理论上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架次的投放与回收;外界甚至将这种覆盖能力比作“海上的星链”,用以形容其在广阔海域的监控与打击覆盖效果。
经济上,攻击?21的单位造价远低于有人驾驶隐身战斗机,一架F?35B的造价换算下可以购买多架攻击?21,这种成本与数量上的非对称优势,在兵棋推演中会放大——大量廉价、可牺牲的无人机蜂拥而至,可能迅速消耗敌方昂贵的防空拦截资源,形成“以低成本无人机压迫高成本防空系统”的局面。
更深一层的是,攻击?21并不仅仅是武器平台,它还能与有人驾驶战机组成“有人?无人”协同的编队。比如无人机可作为有人机的“忠诚僚机”在前沿执行探测与突击任务,而由有人机或舰载指挥系统进行更高层次的战术指挥。借助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决策系统,无人机群能在极短时间内对大量移动目标进行威胁排序与优先级分配,这种“硅基决策”与高速反应,正在改变以飞行员为中心的传统海空对抗方式。
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将攻击?21推上天空时,可以说中国已经迈入“有人?无人协同”的航母时代。相比美军当年在无人舰载机领域取得早期技术突破但后续战略选择未能继续推进,中国这次通过在电磁弹射、隐身材料与卫星通信等方向的系统性突破,正把舰载无人机从技术概念逐步推向实际部署与作战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