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成为全社会炙手可热的话题,乡村地区的孩子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抛下?人工智能,又可以为乡村孩子的教育生活带来哪些切实改变?
今年,是我做有关乡村儿童公益活动的第十一年,身为湖南人,我去过湖南的不少乡村地区,见证了乡村的发展。这一次,我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组成了一支“AI进山记——乡村儿童人工智能接触与挑战”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在7月10日-11日实地奔赴湖南省韶山市杨林乡,后续的访谈和调研也在进行中。我们想聚焦乡村儿童群体,通过实地授课、深度调研与访谈,了解乡村地区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需求与困难,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做出自己的努力。
实践团成员合影 。本文图片均为 赵晨媛 供图
在我们看来,探讨乡村地区儿童能不能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学习,不仅仅需要了解目前孩子们的技术接受程度,还需要考虑落地面对的困难和可行的方式。为了了解当地乡村儿童科技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我们与多位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
根据他们的介绍,湖南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已有初步建设和发展,但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仍需重点考虑基础设施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关键因素。学校对科技教育有着迫切需求,但目前师生实际接触AI的机会仍然较少。比如,韶山市杨林乡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结合思政课的尝试,基础设施、隔代教育等将成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难点,建议可以积极使用原有的知识科普阵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他们也强调了项目“持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需要有完整、可落地的方案来确保长期效果。希望以我们的项目为契机,与高校、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建立联系,共同构建系统化的AI课程合作体系。
跟教育工作者们的访谈让我回忆起,2024年夏天我去湖南安化平口镇探访,有户家庭父母在外务工,只有嫂子和一个初三弟弟住在乡村,房子里面光照暗沉沉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那名学生却获得了市级数学竞赛的名次,他希望继续学习数理化,但乡村地区的教师资源有限,当时可以接触到的知识远少于、晚于市内的孩子。我在想,如果将基础设施搭建好,一些人工智能的资源可以倾斜到乡村,有天赋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实践团成员为湖南杨林乡当地的留守儿童们授课。
无论如何,先从能做的做起。7月11日下午,我们实践团在杨林乡的一间会议室为当地招募的60名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AI启蒙课堂”。我们精心设计了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及其对未来生活的深远影响。
这个过程中,也有些让我们意外的发现。授课中我问,“大家可以全部用人工智能做作业吗”,一名孩子,大概十岁左右,清楚地说:“不可以,这样我们会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授课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大模型软件有哪些、该怎么平衡人工智能使用和自学等,居然已经有了基础的了解,在当地,孩子们对于人工智能知识接受程度相较于成人甚至更快。这也再次证明,将人工智能的知识带到乡村孩子们中间,有其必要性和落地的土壤。
根据后续的访谈我们也看到,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课程资料查找与作文修改,在学生当中是比较普遍的,学生们也非常希望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城乡间的差距,他们是有感受度的,也很希望能够触摸到真正的人工智能产品。
后来,我们还发布了乡村地区儿童人工智能使用情况的问卷,积极联系不同地区的乡村儿童进行访谈,还将进一步从儿童的角度推进更加完善和合适的人工智能课程,希望普及到更多的乡村地区。
除了进行中部地区实地探访外,我们还在全国范围内收取乡村地区青少年调查问卷1937份,访谈了24名青少年,东部、中部、西部各8名。项目还没有结束,我们计划在九月初前往东部地区再进行实地调研。如此,通过课堂实践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希望不仅将前沿的AI知识种子播撒在乡村孩子心中,更深入洞察了乡村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图景、迫切需求以及构建有效支持网络的关键要素。
做这个项目时,我还常常想到十年前走进一所小学时的场面。当时,我们捐赠了微型图书馆,孩子们立马怀着期待捧起新书读,那些眼神似乎穿越了十年,落入了打开人工智能软件提问的孩子们的眼中。我想,不管是数字化的内容还是纸质的书籍,对于孩子们而言,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就是一种希望和力量,而这,才是我们团队希望可以做到的。
技术永远是服务于人的,看似冰冷的数字也是有温度的。教育不会也不应该抛下任何一个孩子,希望人工智能作为桥梁,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知识,走到更广大的世界。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澎湃新闻记者邹佳雯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