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
9月29日,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创作座谈会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座谈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山东省委宣传部、重庆市委宣传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八一电影制片厂、华策影视集团、爱奇艺、咪咕视频、优酷、腾讯视频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业内知名专家仲呈祥、李京盛、袁新文、王一川、张军锋、戴清以及《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编剧刘戈建、制片人王珏、联合导演王点,演员王雷、焦俊艳、孙爽、李京沐、刘恩汐出席了会议。
重大影响:人民至上,回答时代之问,铸就抗战史诗新标杆
《我们的河山》作为广电总局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展播剧,8月16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网络视频平台同步上线,多家卫视热播,以精良制作和创新表达广泛传播,获得一致好评。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每集平均收视率3.029%,单日最高收视率3.616%;网络端,截至目前,该剧微博热搜120个,全媒体触达88.10亿人次。
座谈会上,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高度肯定《我们的河山》的成功为推动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该剧创作始终秉持人民至上、敬畏观众的态度,以历史的真实和情感的朴实打动观众、回应时代。该剧通过系统展现社会大变局下党领导的全民抗战,深化了主题并映照现实,深刻诠释了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大力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和沂蒙精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高度评价《我们的河山》将全民族的抗战史和小人物的斗争史融为一体,将鲁南地区的士气民风与敌后战场的决死斗争融为一体,将宁折不弯的英雄气节和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融为一体,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伟大战争思想和“派兵去山东”的正确战略决策融为一体。全体主创以高水平的专业发挥,全力以赴,共同谱写了一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建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伟大斗争颂歌。
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张军认为,该剧通过军地联合精准选题,开创了抗战题材新篇章。重庆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严兵高度肯定该剧以精细笔触还原历史现场,有力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是全民抗战中流砥柱的时代之问,坚决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任梁红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我们的河山》成功经验:以人民立场书写伟大抗战精神;以微观视角展现全民抗战图景;以史诗笔触塑造去脸谱化的英雄群像。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深情回顾了创作初心。《我们的河山》承载的不仅是一段雄壮史诗,更是一代人的精神传承和一个民族的血脉记忆。
创作感悟:真实是创作基础,只有打动人心,历史才不只是文字
《我们的河山》创作团队始终坚守“真实”理念。导演毛卫宁追求“历史真实、生活真实、战斗真实”,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的创作理念。他认为,历史真实是创作基础,情感真实是共鸣桥梁,细节真实则营造时代质感,从一枚纽扣到一场战役皆力求还原,创作既是对历史的汇报,也是对人民精神的礼赞。编剧刘戈建则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核心,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通过山东沂蒙一地八年抗战的全景描写,展现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的艰苦卓绝与全面斗争,让观众理解胜利源自党的路线和群众工作。演员王雷为塑造庄埼风准备了一年,从“缝裤子”的细节中体现党群血肉联系,深感能以角色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是无上光荣。王彧的饰演者焦俊艳,视创作为一场守护质量的“战斗”,通过研读史料深刻体会先辈的勇敢与担当。她强调,抗战题材的意义不在重复苦难,而在铭记历史、打动人心,让年轻一代记住并传承精神。
创作突破:填补短板,多维叙事,以人民为中心开拓抗战题材新境界
对于《我们的河山》的创作特色和时代价值,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该剧精准补足了以往忽视“兵民是胜利之本”和统一战线的短板,选题准确,体现党的领导和创作合力。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认为,该剧超越传统战争叙事,将抗战视为社会革命和人民革命,细致呈现建政权、减租减息、群众动员等实践,彰显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并以方言、细腻人物刻画提升真实性。《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总结其三大特点: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拓展了战争叙事的维度和层面;人物群像兼具时代性与贴近性。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称其为“一曲雄浑精妙的现代正气歌”,既展现群众工作的细微,又寓意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原副主任,研究员张军锋赞其为“沂蒙抗战的壮美史诗”,以县域视角演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人物立体,剧情跌宕。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强调该剧以县域视角擘画全民抗战史诗,以其质朴厚重、庄重凝重的艺术风格,有效反拨了“抗战神剧”的轻浅化倾向。剧中人物成长坚实可信,情感命运起伏多变又令人信服,兼具历史的纹理、光泽与质感,是未来书写电视剧史时绕不开的精品佳作。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