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医深圳医院:“AI+中医”赋能传统诊疗
创始人
2025-09-29 15:16:31
0

“艾灸机器人借助3D视觉系统精准识别穴位,自动施灸并智能除灰”“交互终端的虚拟人可以依据医疗知识图谱给患者推荐科室、匹配医生,进行3D导航”“听译机器人利用AI智能硬件实时录音转文字,自动生成电子病历”……

今年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以下简称“北中医深圳医院”)积极探索“AI+中医”融合发展,通过一系列智能化应用创新举措,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效能,为传统中医诊疗注入新的活力,为市民带来更智能、高效、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部署“问鉴”中医大模型,辅助诊断更高效

在北中医深圳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室内,出诊医生正在为一名肠胃不适,睡眠不好的患者问诊。“你哪里不舒服?平时饮食怎样?出汗多不多?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与以往医生边问诊边盯着电脑记录的情形不同,本次问诊期间,医生全程不用手动记录,而是目视患者非常投入地询问沟通。

医生办公桌上,有一台不大的“听译机器人”,可以完整详细地记录两人的对话内容,并快速生成患者的症状摘要和初步诊断,同时还推荐了相应的方剂和治疗方案。医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调整,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听译机器人’输出的内容和治疗方案还是比较准确的,一般我们医生稍微调整下就可以直接采用。”出诊医生表示,这个系统很方便,可以让问诊更加高效,过程中不用分心手动做记录,和患者沟通也更加顺畅。

北中医深圳医院信息科科长陈稀介绍,这款“听译机器人”内置医院自研的AI辅助诊断模块。该模块在设计上具有独特之处,可以通过自适应问诊引擎与语境感知技术,实时提取患者主诉并插入电子病历,AI 辅诊输出含处方及治疗建议的中医方案,显著提升病历书写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缩短就诊时间。该负责人表示,之所以能研发出这款优势明显的AI辅助诊断模块并顺利投用,核心是依托医院与企业联合研发完成的“问鉴”中医大模型——正是该模型的训练与部署,为模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据悉,北中医深圳医院的“问鉴”中医大模型汇聚海量中医古籍、临床医案、专家经验等多源数据,运用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训练而成。在辨证维度,可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给出中医辨证结果,准确率较高;在治法维度,依据辨证结果推荐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在方药维度,生成具体的方剂和用药建议。目前,该模型已在医院多个科室应用,辅助医生诊疗。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出10款“AI+中医”智能终端

为进一步探索AI在中医上的运用,医院成立“AI+中医”专班,将“AI+脉诊+标准+推广”作为重点方向,围绕中医诊断智能设备、中医智能体、AI医疗机器人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这一合作框架既支撑了AI辅助诊断模块的研发落地,也推动了更多面向市民的智能终端走进门诊场景,让“AI+中医”从诊疗辅助延伸到健康体验。

北中医深圳医院门诊一楼大厅开放了“AI+中医”体验区,10款智能终端吸引众多市民、患者前来体验。其中,“舌面诊”设备采用高精度视觉和深度学习算法,可快速分析舌象、面像,评估体质与健康;“中医智能四诊仪”则能让市民快捷完成舌面脉数据自动采集,形成量化数据链同步至电子病历,提升医生工作效率。

中医治疗方面,“艾灸机器人”的机械臂借助3D视觉系统,可以精准识别穴位,自动施灸,治疗力度还能通过智能算法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进行精准控制;“理疗机器人”运用大数据与3D视觉算法,开展砭石热传导、纳米红光等综合理疗。而在智能导诊上,交互终端的虚拟人可以依据医疗知识图谱给患者推荐科室、匹配医生,进行3D导航。

聚焦技术落地与临床需求,推进中医智能体建设

北中医深圳医院科教科科长姚志城表示,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动态把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复杂状态。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和复杂网络分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在认知复杂系统的方法论层面存在深刻的内在契合性。因此,医院选择以“AI+中医”为核心探索方向,推动“望闻问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对中医药认知范式的重大升级。

经过前期的探索实践,医院在AI辅诊和智能终端应用方面积累了一些技术经验、临床数据支撑以及患者服务反馈。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AI+中医”更多实用的应用场景,8月22日,龙岗“All in AI”头脑风暴会在北中医深圳医院召开,众多来自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的专家以及企业负责人,就“AI+中医把脉”的研究现状、面临挑战与解决路径展开深入交流。

会上,北中医深圳医院围绕AI+中医从多维度明确重点研究方向,核心聚焦技术落地与临床需求结合。今后,医院将继续推进中医智能体建设,部署基于Deepseek的中医垂域小语言模型,在目前实现语音录病历自动生成的基础上,计划整合四诊设备数据,丰富区域健康平台中医画像与体质辨识模块,覆盖诊前分诊、诊中决策、诊后管理全流程。

此外,针对“AI+脉诊”现存的设备非穿戴化、脉象无标准、数据不足等问题,医院正对接专家团队,完善产学研机制与资源支撑,探索中医药诊疗标准化、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探索现有“中医+AI”设备小型化、便民化、穿戴化,融入日常生活,在AI应用场景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更多人带来更优质、便捷的健康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通讯员 梁舒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东人来北方上大学,第一天就崩... 四季温暖湿润,山脉河流交错,在古人眼里,岭南 ≈ 世界尽头 + 蛮荒之地 + 流放套餐。哪怕到了今天...
AI涌入电力交易市场,人类交易... 如同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将AI(人工智能)引入金融市场做量化交易,一些创新者正在将AI运用于...
快意恩仇5:加代救出韩龙 加代对敬姐说:“你带她去会议室待会,我研究研究这个事情。”说完,加代自己去二楼的经理办公室。经理一看...
成都养老保险查询及领取指南 成... 成都养老保险查询指南网上查询个人用户网上查询:http://www.cdhrss.gov.cn/窗口...
央视明晚开播!39集谍战大剧来... 认真问一下,《灼灼韶华》的大结局,大家都看了吗?我承认,我是第一时间,就一口气看完了。该怎么形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