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试过用AI搞创作,文章毫无情感和思想
创始人
2025-09-29 06:44:18
0

9月23日,“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文学和科学最终的核心都是人,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所有学问都没有意义。”9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场“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这样说。

当日,著名作家莫言,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与千余名人大师生共话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

本场对话会围绕着“AI时代,人类何为”“高等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何在”“如何创造兼顾技术变革与人文精神的人类未来”等几个议题展开了讨论。

莫言坦言,自己也曾经试验过用AI搞创作,却发现生成的文章只是大量华丽辞藻的堆砌,毫无情感和思想,“有了李白、杜甫、屈原,才有了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和作家,无论AI的文学创作能力多么强大,都是建立在人类原创作品的基础之上,原创始终是AI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人造出来的东西永远不可能超过人。”在袁亚湘看来,即使强人工智能(AGI)出现,其智慧也远在人类之下,“汽车比我们跑得快,不等于汽车比我们强,AI或许在某些方面比人类强,但人类是个大的集合的概念,AI的任何突破,底层都是人类数学的突破”。

吴国盛则认为,“担忧AI取代人类是幻想的结果”,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每一项新技术出现时,担忧和兴奋往往相伴而生,而技术每向前一步,都会经由人类社会的检验。“AI生成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糊弄不了,但它诱使你躺平、懒惰、道德下滑,让你过度依赖它进行思考,这才是需要担忧的。”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法律等问题,在3位嘉宾看来,珍视人类文明的独特性,才能让我们驾驭AI、在不确定性面前保持乐观和自信,走向科技与人文协同的人类未来。

莫言至今仍能回忆起小学老师身上的“肥皂味儿”和当年课堂鲜活的现场感,他相信,50年后的社会变化会相当迅猛和剧烈,但是凭着人类的智慧和理性,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那人是怎么思考的?这是哲学问题,根本在于人能否透彻地认识自己。”吴国盛认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爱、秩序、正义,这些人类的基本价值是永恒的,“在时间的延续性过程中,它们让我们得以分辨未来和过去,否则就是混沌的”。

袁亚湘认为,就像函数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指数增长,很可能趋向无穷大,人类的边界就连自己也无法预知。“新东西出现,我们就要接纳,积极拥抱它、适应它、用好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引领时代的人。”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凡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人文社会科学推陈出新、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探寻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道,是基于对文明本质的庄重叩问,更是基于对育人使命的深刻自觉,“越是身处技术革命突进的时代,越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越是置身智慧赋能涌动的浪潮,越要让人文之光和科技之光交相辉映,真正突出人的地位、体现人的价值、符合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29日 05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在乡村有亩田”喜获丰收 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8日,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党员干部前往晋安区叶洋村,开展“我...
工会搭台 150名职工欢乐游园 快递小哥欢乐游园。(受访者供图) 28日上午,福州工人文化宫举办的职工嘉年华活动载歌载舞,欢声笑语...
连江创新三维体系传承和弘扬伟大... 从银幕到云端 让故事入心间 连江创新三维体系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观影宣讲活动现场。(连江县融...
中信证券:看好AI数据中心驱动... 每经AI快讯,9月29日,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相比于上一轮存储上行周期(2023Q3~2024Q2)是...
福清公安服务高质量发展见闻 护航平安显担当 温情为民践初心: 福清公安服务高质量发展见闻 在福清,公安的身影始终与城市发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