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光、曲面、微米痕:AI如何打赢汽车质检这场硬仗?|产业链观察
创始人
2025-09-27 18:18:11
0

如果说汽车生产线上也有一场“捉迷藏”,那找的绝不是人,而是那些小到肉眼难以察觉、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的缺陷——一抹细微的划痕、一粒微小的铝屑、一片不均匀的漆面……

这不是夸张。在广汽丰田发动机的生产线上,一个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挑战正在困扰着工程师们:缸体水槽中残留的微米级铝屑。即便经过多轮工艺优化,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对人工复检的依赖。

当新能源车结构越来越复杂、交付周期越来越短、质量容错率无限趋近于零,传统依赖老师傅“肉眼+经验”的质检模式,正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最大短板。

当然,转折也正在发生。从明珞装备的焊装线,到敏实集团的注塑件;从比亚迪的车灯检测,到电池模组的焊缝筛查——一场以AI视觉为核心的检测变革正悄然渗透至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缝隙。它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噱头,而是开始真正解决那些曾让人头疼的产业真问题:如何在高反光的不锈钢管件上识别划痕?如何在曲面车漆上捕捉毫米级橘皮纹?又如何让3000个焊点中的每一个,都拥有统一的“数字质检员”?

为什么汽车质检这么“难”?

汽车零部件的表面缺陷检测,远非寻常工业品那般简单。它置身于一个对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要求近乎苛刻的产业环境中,这决定了其检测任务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普通制造业难以想象的复杂性与高标准挑战。

这种复杂性,首先源于零部件本身的“千姿百态”。从宏观的整车白车身、覆盖件,到微观的发动机缸体、精密蜗杆;从高反光的不锈钢管件、电镀表面,到哑光的塑料注塑件、喷漆面;从规则的回转体活塞杆,到形状怪异、多孔多槽的异形紧固件——几乎不存在一种通用的检测方案。

每一个特定的零件,都意味着需要量身定制的成像系统、打光策略与算法模型。正如大冶摩托的工程师所遭遇的困境:冲压油箱在成形过程中产生的“案例紧缩”缺陷,在裂纹真正产生前,其状态极其微妙,即便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凭借肉眼也极难实现稳定、可靠的识别。

材料的物理特性进一步增加了检测难度。在许多核心部件的制造过程中,检测必须在苛刻的物理环境下进行。例如,广汽丰田发动机的缸体水槽铝屑检测,其环境空间狭小、结构复杂,残留的铝屑不仅尺寸微小需识别毫米级甚至更小,且往往附着在冷却液残留的湿润表面或阴影角落,对光线布置和相机视角提出了极致要求。另一种典型情况是高反光材质,如三五汽车提出的亮面工件、不锈钢管件等,强烈的镜面反射会轻易导致图像过曝或形成光斑,淹没真正的缺陷特征,让传统视觉算法彻底失效。

缺陷定义的模糊性让问题超越了简单的“有”或“无”。在许多环节,何为“良品”、何为“不良品”的界限并非总是非黑即白。怀集登月气门有限公司遇到的“粗糙度异常”问题,就是典型代表。这并非一个明显的宏观缺陷,而是表面纹理的微观差异,需要精确的量化界定。同样,在焊接工艺中,如大冶摩托提出的点焊强度问题,外观完美的焊点其内部熔核质量可能并不达标,而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缺陷,是无法通过传统的2D外观检测来判断的,必须依赖更复杂的3D或无损探伤技术。

所有检测任务还必须在严苛的生产节拍下完成。产线不会为检测而停顿。东风日产的专家就尖锐地指出了整车漆面检测的世界性难题:必须在每分钟一台车甚至更快的生产节拍内,完成对整车所有曲面、所有角度上微米级瑕疵如橘纹、尘点、杂质的100%排查。这要求检测系统不仅要有“显微镜”般的精度,还要有“闪电”般的速度,两者之间的巨大张力,对现有的技术体系构成了最严峻的考验。

AI视觉进场,从辅助核心

既然人眼会累、会走神、会标准不一,传统机器视觉又太“死板”、太容易被光影欺骗,那么谁能接过这根质检的接力棒?

答案是AI视觉——不是那种只能在实验室里跑分的算法,而是已经真刀真枪走进车间、每天处理成千上万零件的“产业AI”。

深圳市德斯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钛媒体联合ITES深圳工业展打造的“探链”活动中,展示了多个汽车精密零部件AI外观检测方面的落地案例。其中,蜗杆检测系统可同时兼容三种不同尺寸的蜗杆产品,实现外径7.2–17mm、长度12–26.5mm范围内的精准检测。该系统不仅能完成5–10μm精度级别的高精度尺寸测量,还能通过深度学习自动识别牙数、判别混料,并对牙型外观缺陷实现智能分类,整体检测节拍控制在3秒以内。

另一项活塞缸检测案例则覆盖了口部、内壁、外壁、底部及反面等多个检测区域,对缺料、异物、凹坑、压伤、起皮等复杂缺陷实现全方位捕捉。系统通过机械臂配合多相机完成多角度成像,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进行缺陷判定与分级。

思谋科技则展现了"光电融合"技术路径的独特价值。针对电镀件强反光这一行业痛点,他们采用光度立体成像方案。通过分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物体表面的光学特性变化,系统能够重构出表面的三维几何特征,从而有效克服反光干扰。在新能源电池检测领域,他们的解决方案更是实现了对电芯本体6个面、88条棱、4个顶角的全面检测,能够准确区分气泡、凹坑等具有深度信息的缺陷类型。这种多技术融合的方案,不仅提升了检测精度,更拓展了AI视觉的应用边界。

高校科研力量的介入为行业带来了前沿技术储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牛梦萱博士团队将用于半导体检测的光学散射测量、激光干涉等尖端技术引入汽车领域。这些技术能够实现纳米级精度的缺陷识别,对表面微裂纹、材料厚度等参数进行定量分析。虽然目前主要应用于半导体晶圆检测,但其高通量、高分辨率的技术特点,为解决汽车行业高反光件、曲面工件等特殊场景的检测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明珞装备则走得更远。他们将AI检测嵌入到制造家MAX系统和MISP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实现了检测数据与生产控制、设备运维、供应链调度的实时联动。在机加工工厂,通过引入AI自动编程和程序控制系统,将加工准备时间从25小时缩短至10小时;在装配车间,通过标准化作业指导和实时质量反馈,使装配时间缩短50%,错误率降低90%。这种全方位数字化实践表明,AI检测的价值不仅在于替代人工,更在于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制造全流程的优化。

值得关注的是,各解决方案提供商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技术生态。德斯戈推出了涵盖桌面式、在线式、落地式的全系列AOI设备,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思谋科技则打造了从智能传感器到一体化质检设备的完整产品矩阵;明珞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起上下游企业,实现检测数据的价值链传递。这种生态化发展趋势,正在推动AI检测从单点技术应用向系统解决方案演进。

共识与分歧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但在落地过程中,共识与分歧依旧并存。

整个行业都已清醒认识到:传统人工检测之路已越走越窄,AI检测是必然选择。车企代表们承认,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零部件和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传统人工检测已难以为继,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技术供应商们也认同,必须深入理解制造业实际痛点,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解决方案必须能够创造实际价值。

但在推进过程中,差异依然明显。整车厂往往希望获得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追求的是“拿來即用”。而技术供应商则更希望聚焦核心算法和硬件,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合作的方式提供服务。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有的企业坚持纯视觉方案,有的则推崇多技术融合路径,各方都在根据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判断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商业化节奏方面,车企希望技术完全成熟后再大规模推广,强调稳定性和可靠性;技术供应商则主张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希望通过实际应用不断优化技术;投资机构则关注规模化复制的可能性,希望尽快看到投资回报。这种节奏上的差异,往往导致合作过程中的步调不一致。

而更深层的挑战,或许在于质量标准的统一。不同车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技术供应商希望建立统一的标准以降低定制化成本,而车企则希望保持自身标准的独特性以维持竞争优势。这种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技术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应用。

这场关于“毫米”的战争,看似是小问题的集结,实则是大制造体系的升级折射。AI检测,不止于“检测”,它更是将模糊的经验转化为清晰的数据,将隐性的知识沉淀为显性的算法”。

它让我们看清的,不仅是零件表面的瑕疵,更是整条制造链的优化可能。当一个缺陷被识别,它所反馈的不是单一的“合格”与“不合格”,而是一连串的信号:工艺参数是否需要调整?设备刀具是否磨损?装配动作是否规范?——这些数据流向研发、生产、供应链,形成闭环,持续优化。

所以我们说,AI视觉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双“永不疲倦的眼睛”,更是一个“持续学习的大脑”。那些曾躲藏在反光之下、曲面之间、阴影之中的缺陷,终于无处可逃。

而这,只是开始。(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周瑜和鲁肃对东吴的势力有什么影... 周瑜和鲁肃对东吴的势力有什么影响?鲁肃死后东吴政权怎么样了?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
最新或2023(历届)天津两会... 李 强 杨金萍(女) 沈 伟 沈洪禄 张义发 张国美(女) 尚斌义 尚德来 赵金山 赵 航 高...
齐... 新京报讯(记者 张杰)2月16日,齐家网成为百度“ERNIEBot”首批生态合作伙伴。 该技术应用于...
秦昭襄王被同一个人威胁两次,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秦昭襄王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国统一华夏,攻灭六国,...
最新或2023(历届)天津两会... 袁危平 顾 清 徐建栋 高 健 高 琦(女) 黄 伟 曹国旗 盛水青(女) 矫 捷(女) 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