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东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平台培训活动在东莞市南城商务区北部学校(下称“北部学校”)举行,多个专家讲师以PBL项目化学习方式,围绕跨学科融合、创设情境式课堂、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关注技术动态适应科技更迭等,为现场师生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的“学AI”和“AI教”人工智能“大餐”。
作为东莞国际商务区范围内首个高标准建设的九年制公办学校,于2023年9月4日正式启用的北部学校,是东莞市中心区的又一个“教育新星”,建校之初便树立“科技赋能,多元启慧”的教育理念,更在东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持续优化人工智能特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科技教育活动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课程,以生活需求驱动技术学习
“以创新课程了解人工智能,以生活需求驱动技术学习。”北部学校校长朱亚骏介绍,为更好推进人工智能的教育,北部学校积极构建起“AI素养+项目实践”融合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真实项目创新课程”,利用创新课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同时又以生活需求驱动技术学习,相辅相成。
据了解,该创新课程覆盖3-4年级与7-8年级,分学段设计阶梯式目标:低年级聚焦AI认知启蒙,通过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生活化实物感知技术功能,结合“图像分类”模拟机器学习流程;初中段则聚焦四大核心思维强化,以实践与场景化教学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工程实践思维培养,依托图像识别微波炉等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制作搭建、功能优化,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工程认知;借传感器应用、编程与硬件操作结合的课程,打破学科壁垒,锻炼跨学科整合思维;以项目迭代开发(如优化智能装置),引导学生试错、改进,培育创新迭代思维;同时,借助校园VR场景制作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转换逻辑,切实提升数字空间思维与数字素养。
其中,在学科融合方面,低年级段以跨学科活动激发兴趣,比如语文课通过《AI机器人故事》阅读与语音输入法写作,美术课结合数字画板生成AI风格作品,初中段则通过“图像、语音识别”理解KNN算法等。
同时,依托人工智能试用平台(第三方:“学AI”平台)的图形化AI模型库(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学生可直接调用预训练模型完成项目,降低技术门槛。
北部学校还以“校园科技节”为成果转化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市、省级竞赛,并通过“积分制”评选“科技之星”,鼓励自主选择环保、医疗、助老等方向。其中,该校初中生团队开发的“助老智能椅”荣获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此外,校联合香港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团队,以本校为试点,依托校园VR场景指引项目提升K-12学生数字素养。学生分组探索校园纵向空间,用镜头记录标志性场景,借VR工具搭建360°全景并添加交互热点,在创作中理解现实与虚拟空间的转化逻辑,同步掌握数字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最终的VR作品既能帮新生熟悉校园布局,又承载学生对校园的情感与认知,成为彰显校园特色的“数字名片”,让校园文化以数字化形式传递。
培育人才,软硬件结合推动分级培训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东莞成功入选国家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省级科学教育示范区、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和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实验区,“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智慧课堂”三位一体的教育创新格局,无疑将给各学校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对此,朱亚骏认为,技术资源(软硬件)、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是北部学校当下需要面对的挑战。因为作为新领域,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软硬件,会有一些限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构建也是个难题,因为需要适合不同年级的需求。目前北部采取的是分阶段设计课程,低年级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则深入算法和工程实践,但这些都涉及到课程开发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不仅如此,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师资的专业化培育以及社会的认知度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其中,为更高效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北部学校在教师的培育方面可谓不遗余力。针对教师队伍的不同,采取分级培训模式。在基础层面,面向全体教师开展“AI通识工作坊”,内容涵盖机器学习核心概念、AI伦理安全及“学AI”平台操作,确保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掌握基础工具应用(如调用预训练模型)。在进阶层面,就针对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学科教师,开设“算法与工程实践特训营”,通过掌控板3.0硬件编程、模型部署等实操任务培训,切实提升跨学科课程设计能力。
“通过‘认知-实践-创新’的螺旋链路,既适配了当前学段设置,又为未来创客社团硬件部署与赛事参与奠定基础。”朱亚骏表示,通过构建“AI素养+项目实践”融合教育体系,北部学校以分阶课程为载体,结合掌控板3.0硬件与“学AI”平台资源,有效形成覆盖低年级认知启蒙与初中段工程实践的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展露突出的创新思维与技术应用能力。
南方+记者 刘远忠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