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塌之后,品牌先飞。
当韩剧《暴风圈》用灰暗滤镜将中国大连渲染成破败棚户区,当剧中角色抛出争议台词时,全智贤有想到她的这部新剧会在中国口碑翻车吗?可能没有,她代言的品牌也没想到,但品牌的反应速度却很快。
海蓝之谜、伯爵等国际品牌连夜撤下代言物料,LV评论区被“换代言人,抵制全智贤”的声浪淹没。这场由文化符号引发的声誉危机,不仅褪去了跨国明星的“人设滤镜”,更体现出品牌在全球化语境下,“快、准、狠”的公关风格。
冒犯性设定成导火索
9月10日,韩剧《暴风圈》在迪士尼流媒体平台全球同步上线。剧中,全智贤饰演的女主说出争议台词,将老旧棚户区标注为“中国大连”并配以灰暗滤镜,会议室中红底黄五角星地毯在众人脚下踩踏……这些元素迅速引发争议。
截至9月24日9点,该事件全网声量已超87w篇,据知微舆论场,登上主流平台热搜/热榜话题近20个,累计总在榜时长110+小时;另据知微事见,事件影响力指数76.4,超过93%的事件。
类似争议并非孤例。近期,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厨师》中,明朝使臣被塑造成贪婪反派,向朝鲜王室下跪求饶;明朝御厨被贬低为“偷师朝鲜辣椒”的作弊者。两剧共同指向一种叙事陷阱:通过扭曲他国文化符号,强化本土优越感,最终触发公众的反感情绪。
危机响应的胜负手
舆论风暴下,市场反应迅速且一致。《暴风圈》豆瓣评分暴跌,超半数观众给出差评。网友评论呈现鲜明立场:
@Carmen.:唯一喜欢了20年的女明星,但是国家面前无偶像!
@用SONY的007:归根结底,还是这个艺人没守住道德和个人素养的底线,尊重一词也不是只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也适用,你可以不喜欢某个人/某国,但最起码的尊重要有,而不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丢失了底线才是最可怕的。
@亮:网友们是不是忽略了迪士尼,这部剧可是迪士尼投资的
@ghyrdysjht:一个她一个林允儿,果然不是不塌,只是还没到时候塌
媒体评论则更具理性视角:
@人民网:艺术创作固然需要开放与想象,更离不开良知与敬畏。仅凭想象或偏见,就盲目拼贴他者文化符号,既不尊重别国的历史与文化,也容易扭曲创作本意,最终削弱作品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第一财经:代言人“塌房”会在短期内对品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在公众视角上,品牌和代言人只是雇佣关系,只要及时解约,就代表了品牌的一种“自洁”,也就会让代言人塌房的负面舆情和品牌之间脱钩,甚至反而增加了一次品牌露出的短暂窗口,通过上解约热搜来彰显品牌的正能量价值定位,最后“利用”一次塌房代言人的剩余价值。
@南都·湾财社:中国市场是国际品牌维持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何平衡品牌形象、市场情绪与长期战略,是所有品牌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市场预估全智贤此次涉及的违约金及广告成本损失将超2亿元,中国市场商业链条基本断裂。
品牌切割:速度即诚意
品牌方的应对行动几乎与舆论发酵同步展开。伯爵(PIAGET)率先撤下淘宝旗舰店所有全智贤广告物料,首页代言位替换为产品展示页;海蓝之谜(LAMER)迅速删除官方微博中全智贤的所有相关博文,清空其形象展示内容;LV中国官方微博也删除了全智贤的相关宣传内容。
这种“速度即诚意”的危机响应机制,在商业逻辑上有着深刻合理性。中国消费者对涉及国家尊严的议题采取“零容忍”态度,品牌若在争议初期犹豫不决,很可能被公众视为“默许”或“纵容”不当言行,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抵制浪潮。
长效机制的双轨建设
此次事件为品牌和行业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也促使品牌和影视行业思考如何建立更为长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对代言品牌而言,需要构建从筛选到应对的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在代言人筛选阶段,应建立包含文化敏感性、历史言行等多维度的评估模型,而非仅关注商业价值和粉丝效应。合同约束方面,可明确代言人在跨文化表达中的行为边界和违约责任,为可能出现的争议提供法律依据。此外,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同样关键。品牌需要实时监测代言人及其作品的舆论动向,特别是涉及文化、历史等领域的内容。
对影视行业而言,此次事件揭示了文化输出中必须恪守的底线。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载体,应当尊重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避免通过扭曲事实或刻板印象来博取眼球。正如台湾学者赖岳谦在电视节目中所言:“该剧组故意扭曲事实,好战的国家是谁大家都清楚。”这种基于事实的文化表达,才是影视作品获得国际认可的基础。同样的,对于明星本身来说,也应有底线思维,参演的作品内容需要更加审慎评估。
结语
在本次事件中,我们既看到了冲突的激烈,也见证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品牌的快速切割、公众的底线坚守,共同构成文化尊严的保护网。尊重中国市场和消费者情感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然要求。
如需各行业相关分析报告或咨询服务,请扫码添加“知小微”,也欢迎加入营销、公关专属社群进行交流。
封面图源:《暴风圈》宣传海报截图
知微舆论场
知微事见
知微危机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