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部作品不再是单向投喂,而是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真实的社会洞察与精良的制作品质,在观众心中持续发酵,形成一股强劲的“后劲”。这时,它已经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文 | 阿布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某个寻常的想要放松一下的夜晚,点开一部看似寻常的爱情剧,本以为会看到熟悉的校园、青涩的告白、阳光下的单车……却没想到,一头栽进了一个由信件、时空、谜案交织而成的漩涡?
最近收官的腾讯视频热播剧《十二封信》,于我,于很多观众而言,都是这样一次始料未及的相遇。它就像一场酣畅淋漓的“情感剧本杀”,让你在落幕之后,依旧久久无法出戏。
在收官后,这部剧的口碑依然保持着热度,豆瓣评分也一路攀升至7.8分。很多观众情不自禁二刷、三刷,甚至拿着“放大镜”去主动探寻细节——当一部作品不再是单向投喂,而是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真实的社会洞察与精良的制作品质,在观众心中持续发酵,形成一股强劲的“后劲”。这时,它已经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剧集收官后豆瓣评分已跃至7.8
这份独特的“长尾效应”,不禁让人要问:是什么让《十二封信》留了下来,在观众心中持续“涨分”?
01
不说爱你,却处处是爱
《十二封信》最巧妙的构思,在于它用“双时空书信”这一奇幻设定作为外壳,巧妙包裹了一段极致克制的深情。
但它最大的冒险与成功,是用一种更原始、更有力的情感逻辑,重新书写了爱情关系。导演沙维琪曾将其创作理念概括为:“以亲情重塑爱情,用行为塑造人物,用纯爱替代工业糖精。”
故事开篇,便将我们拉回1991年那个潮湿燥热的南方小镇“梅湾”。周翊然饰演的唐亦寻,是一个从福利院野蛮生长的少年,不乏戾气,却有最清澈的眼睛。王影璐饰演的叶海棠,则像一株被暴雨反复抽打的野草,在赌鬼父亲的阴影下,倔强地挺直腰杆。
南方小镇“梅湾”
福利院长大的唐亦寻不得已跟着当地小混混一起去叶海棠家收债——这成了他们命运的最初相遇。我以为我会看到一个“白夜行”一般的故事,两个“美强惨”,互相拥抱取暖。
叶海棠(王影璐饰)和唐亦寻(周翊然饰)
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信,彻底打破了这份庸常的预设。
叶海棠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
这封奇怪的信,以一种悲悯的口吻写道:“我们都是泥沼里爬出来的人……我想帮你去解脱这些无限的痛苦,没想到,开启的是另一个深渊……”
在这样的绝境中,亲情先于爱情发生。唐亦寻对叶海棠说的那句“你要是不嫌弃我,我来做你的家人”,成为全剧的情感锚点,将两个年轻人的关系,从朦胧心动,瞬间提升到承诺、责任与守护。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反工业糖精”的爱情呈现:全剧你听不到一句轻飘飘的“我爱你”,他们的情感,全部融化在具体的、笨拙的,甚至带着血腥味的行动里——唐亦寻在叶海棠被父亲诬陷有精神病时,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她被高利贷围堵时,他用自己瘦削的身体挡在她身前;她在他生日那天,笨拙地买来一个蛋糕,点亮一根小小的蜡烛,照亮他晦暗的世界……那些真挚的付出,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分量。
叶海棠给唐亦寻过生日
正如导演所追求的,让“人物很克制,镜头有爱意”。这种在绝境中生长出来的情感,有着令人着迷的生命力。它不需要甜言蜜语来修饰,也无需用亲密戏去证明。
最纯爱那年,唐亦寻对叶海棠说的每一句对不起,都比我爱你更让人想哭。一句“阿寻”“我在!”,就足以比任何告白都戳人。
也正是这份悲剧底色,让它拥有了巨大的情感后劲。剧终人散,那份在生命泥泞中紧紧相拥的姿态,却永远烙印在了观众心里。
02
原生家庭叠加小镇困境:
共鸣从疼痛开始
如果说纯粹的爱情是《十二封信》的A面,那么它对现实议题的深刻洞察,则是这部剧能够引发广泛社会共鸣的B面。
它没有回避青春的残酷与疼痛,而是勇敢地撕开了那层滤镜,让我们看到了原生家庭之痛与小城生存困境,以及那份想要逃离却又无处可逃的宿命感。我们为他们的命运揪心,也是在为那些曾经或正在相似处境中挣扎的自己而叹息。
叶海棠的父亲,是无数家庭悲剧的缩影。他嗜赌成性、暴力相向,带给叶海棠的是永无宁日的恐惧。
剧中一场家暴的重头戏,导演的处理方式别具深意。他没有使用常规的冷色调或晃动镜头,而是将暴力安置在暖黄色的灯光、日常的家居环境中,窗外甚至还下着小雨。导演解释说:“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知道,叶海棠被家暴这件事,发生在日常里。”
叶海棠被家暴这件事,发生在日常里
看似平静的日常与突发的暴力形成强烈反差,让观众更能体会到那种无处遁形的窒息感,原来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美好童年,家庭也可能是深渊。这种处理手法远比直接的感官刺激更令人印象深刻。这种真实感,让观众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了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也让如何从原生家庭中进行自救与和解的情感话题,再次受到关注。
老年叶海棠和父亲对质
有网友这样形容唐亦寻和叶海棠的故事:“在梅湾镇的潮湿空气里,两个孤独的灵魂听见了彼此锈迹剥落的声音”,生活破破烂烂,总有人在缝缝补补。那句“我来做你的家人”,不仅是一句承诺,更将两个破碎的生命紧紧相连。
也因此,当出狱后的唐亦寻看到成年后的叶海棠生活幸福时,会选择沉默地退至角落,成为她人生故事里静默的守护者。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她如今看似平常的“活着”,是何等珍贵与不易。
这份隐忍而深情的守护,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勇气与救赎所带来的巨大力量。他们都在废墟里努力重建自我,走向新的天地。而这种如野草般穿透裂缝的生命力,也无声地感染着屏幕之外每一个曾身处困境的人,传递出一份温柔却坚定的力量。
《十二封信》的社会价值正在于此。它将人物的命运放置在真实的社会土壤之中,探讨了一个普世的命题: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究竟有多重要?
互相托举的爱
我们的一生中,都曾被某个陌生人的善举所打动,可能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及时的援手。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或许无法彻底改变我们的命运,但足以在我们跌入谷底时,给予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它让我们相信,即使身处泥沼,只要你有不放弃和走出泥沼的决心,就总会有一束光为你而来。
03
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
《十二封信》由韩三平监制,沙维琪执导,程小猫、程梦琰、沈思吉担任编剧,在仅有12集小体量里,主创团队展现了电影级别的高审美追求和叙事效率,完全可以用“奢侈”来形容,为国产原创短剧集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导演沙维琪在拍摄中始终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生活本身的模样”,他认为这既能让观众相信故事,又能“在某些地方制作出最强烈的艺术反差。”这种从一而终的创作诚意,渗透在每一个镜头与细节中,转化为一种可感可知的视觉感染力。
首先,令人触动的是对“真实”的极致追求,是“一脚踹到墙上要溅水泥渣子”的真实取景。1991年的梅湾镇,镜头下是氤氲的南方水汽、斑驳的老楼光影,充满了上世纪90年代的“生猛”。而2026年的东北,则切换为冷静克制的冷色调,对应着主角们被记忆困在过去的“沉寂”。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本身就是叙事的一部分。
空镜美学
其次,是“全是有效镜头”的叙事自律。在有限时长内,创作者力求每一个镜头都服务于人物命运,避免无谓的拖沓。比如剧中经典的“算盘转场”:唐亦寻讨债时算盘砸下,算珠四溅,镜头瞬间切换至台球桌上散落的台球。这不仅巧妙化解了暴力场面可能带来的类型偏离,也让叙事节奏干净利落。正是这种对镜头语言的自觉与克制,才让观众乐此不疲地进行“N刷”考古,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最后,是成为“情感开关”的神级OST。音乐人出身的沙维琪,将音乐视为叙事的重要部分。谁懂当开篇混混三人行出来时,九连真人《莫欺少年穷》响起的救赎感,瞬间将观众拉回那个生猛的年代,那是一种被生活按在泥泞里摩擦也要硬住脖颈的生命力。第八集标题的“春光多明媚,此生不复见”配合片尾曲《春暖花开去见你》,更是精准戳中泪点,这两个相依为命的小苦瓜,对幸福的渴望与命运的残酷在音乐中得到极致升华,让OST不仅是配乐,更成为观众重温剧情、释放情感的关键记忆点。
千破万破,唯真不破。从整体质感至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主创团队的用心与真诚。他们不满足于类型化的表达,而是在有限篇幅中,借扎实的剧作、精准的视听语言和充满巧思的细节,成功传递出情感的重量与现实的温度,最终成就了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回味的诚意之作。
作为一部仅有12集的精品短剧集,《十二封信》没有急着讨好观众,而是用故事、人物和细节,慢慢渗进你的心里。又像是一封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情书,它让我们在男女主的故事里,重温那种不计较得失、不权衡利弊、仅仅是因为你是你而奋不顾身的纯粹情感。它不仅讲述了纯爱,更让人看到——比爱更恒久的,是彼此成为家人、相互守望的深情。
纵使不复见,但终是年年岁岁念念不忘,这种情感并不喧嚣,却在遗憾的缝隙中生长, “遗憾美学”让观众在剧终后依然久久不能释怀,甚至产生看到俩人就想哭的戒断反应,这也是一个纯爱剧所带来的回响与感动。
在青春题材的创作维度上,《十二封信》摒弃了常见的甜腻套路,以电影级的审美格调和真实粗粝的生活质感,探索了青春叙事中更深层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它用12集的体量承载了跨越时空的厚重命题,为青春故事打开了新的可能,也再一次印证了精品短剧集所能抵达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高度。
广州一医生遭患者袭击受重伤,伤医事件为何屡禁不止?
紧张!德国、瑞典战机直接与俄机缠斗,会正面冲突吗?
新民一周 | 舰载航空新纪元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