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正通过“菌草(绿洲1号芦竹)微咸水灌溉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的创新实践,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这一生态奇迹近日获古巴、多米尼加等国官员高度评价,被誉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的典范”。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白皮书表示,新疆绿色低碳发展底色更足。持续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实现3046公里的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顺利“合龙”,创造了防沙治沙新奇迹。
2024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胜利合龙。为织密织宽“青纱绿帐”,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新疆建设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国有企业联合实施产学研合作开发项目,种植菌草治理荒漠和盐碱地的同时促进纺织业发展,共建“菌草(绿洲1号芦竹)微咸水灌溉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现在基地已经种植绿洲1号芦竹2000亩。
今年,菌草中心团队又与一师阿拉尔市合作,在十团昌安镇、十一团花桥镇、十四团金杨镇等地开展防风治沙、中水再利用、盐碱地治理三个子项目,种植面积达5500亩。
菌草“绿洲1号芦竹”:2024年种植时的生长状况(左)与2025年越冬1年后的生长状况(右)
越冬2年的菌草“绿洲1号芦竹”
项目首次实现微咸水灌溉技术规模化应用。“新疆水资源严重匮乏,中水也有限,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微咸水丰富。若利用地下微咸水种植‘绿洲1号芦竹’试验成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及穿沙公路两侧可上规模种植,既可生态治理,又可用作工业原材料等”,国家菌草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副院长、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技术顾问林冬梅这样介绍该创新项目的意义。
阿拉尔十团昌安镇千亩种植区,栽种芦竹苗现场。(兵团第一师融媒体中心程永超 摄)
阿拉尔十团昌安镇菌草“绿洲1号芦竹”生长情况航拍
据了解,“绿洲1号芦竹”具有耐涝、耐旱、耐盐碱和耐寒性,分蘖能力强,根系茂密发达,可将松散的沙子紧紧固定。此外,还可用作菌料、饲料,芦竹提取纤维素也可为纺织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菌草中心团队数据显示,在南疆沙漠地区采用微咸水或中水灌溉,绿洲1号芦竹首年亩产鲜草1-2吨,次年亩产达5-7吨。
2025年春季监测显示,越冬1年的芦竹种植地内,地表10-30cm风沙迁移率降低50%-90%,6月份后随着植株分蘖增加,阻沙效率超90%,彻底扭转裸沙地生态退化趋势。
此外,菌草中心与昆山援疆工作队合作在阿图什市开展绿洲1号芦竹治理重度盐碱地的试验示范,绿洲1号芦竹成活率在75%以上,长势良好;与福建援疆工作队合作在呼图壁县建设菌草种苗繁育基地并成功示范绿洲1号芦竹越冬与饲草加工利用技术,为干旱地区推广提供支撑。
古巴奥尔金省农业厅副厅长罗伯托·加西亚指出:“菌草技术显著恢复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提高饲料与食用菌产量。‘绿洲一号芦竹’和巨菌草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可行替代方案,其低管理难度适合发展中国家推广。”
多米尼加共和国国家灌溉技术局运营协调员塔尼亚·阿科斯塔·洛拉强调:“菌草中心团队通过巨菌草与芦竹的组合,为荒漠化治理找到简单易行的路径,更难得的是兼顾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
埃及农业技术中心官员埃马德·阿卜杜勒阿齐兹表示,埃及未来的农业、农村和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沙漠的有效利用,而菌草技术正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
菌草产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其发展对于延伸绿色产业链、推动形成“生态治理+草纤维工业化利用+苦咸水/工业废水中水高效利用”的正向循环,以及构建沙漠化治理的绿色生态屏障,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而“绿洲1号”芦竹的高生长速度、高产量、发达根系、强适应性和高营养价值,使其在菌料、饲料、肥料、生物质材料以及生物质能源原料等多个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一草多用、综合利用的绿色发展,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实践到全球荒漠化治理前沿,新疆菌草治理模式正以科学创新打破生态困局,为人类应对环境挑战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