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导演和编剧的魔改历史剧,比他们的泡菜配方还能腌造事实。
作者|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全智贤
最近两部没在国内播放的韩剧,却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炸了锅。《暴风圈》和《暴君的厨师》——一听名字就带着一股泡菜坛子发酵过度的酸味。
全智贤在《暴风圈》里一脸认真地质问:“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这话问得,仿佛几年前拿着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不是她本人。剧中反派清一色讲中文,踩着黄色五角星的红色地毯——这隐喻浅薄得让人哭笑不得,好比给泡菜贴上米其林标签,自以为高端,实则酸味扑鼻。
另一边,林允儿的《暴君的厨师》更是把历史当成橡皮泥随意拿捏。明朝使臣被塑造成偷窃朝鲜辣椒的小偷,跪地求饶的怂包——编剧似乎忘了,辣椒这玩意儿原产美洲,16世纪才传入亚洲。按这个逻辑,意大利面是不是得归功于马可波罗从中国偷了配方?
一、泡菜史观与宇宙起源
韩国影视剧的“历史魔术”不是一天练成的。《太极旗飘扬》把朝鲜战争演成兄弟反目狗血剧,《露梁海战》把明朝水师助战写成朝鲜独挑大梁。如今这两部剧,更是把“魔改”进行到底。
《暴君的厨师》里,明朝御厨居然要跑到朝鲜寺庙学艺五年。按这个逻辑,法国大厨得去英国学做菜,意大利披萨师傅得向挪威人拜师——地理错乱,历史颠倒,编剧的脑洞比黑洞还能吞噬事实。
更妙的是,剧中明朝使臣给朝鲜料理打1分(满分10分),而朝鲜暴君公正评分——这情节设计得如此幼稚,让人怀疑编剧是不是从幼儿园小朋友的“过家家”中获取的灵感。
最搞笑的是,明朝使臣下跪的情节,编剧不得个二十年的脑血栓,绝想不出这样的剧情,差一天都不行。
二、道歉与沉默的艺术
面对争议,两剧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暴君的厨师》剧组至少还为写错汉字“太平圣代”道歉(虽然拒绝回应历史争议),而《暴风圈》剧组和全智贤本人则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比起道歉更令人反感。
全智贤可能忘了,她代言的LV、海蓝之谜、伯爵珠宝在中国市场销量如何。这些品牌倒是没忘,火速撤下她的宣传物料——资本嗅觉永远比演员的良知更灵敏。
林允儿似乎聪明些,剧中反复强调“中国料理博大精深”,还考过中文证书——这种尊重是双向的:你尊重我的文化,我尊重你的作品。
三、魔改历史背后的自卑情结
为什么韩国影视剧如此热衷于魔改历史?或许正因为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某些韩国人内心有着难以排遣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在当代转化为一种极端的自尊,需要通过影视作品来寻找平衡。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奇特的“泡菜史观”:把所有好东西都变成韩国的,把所有负面角色都留给别人。这种史观比泡菜还酸爽——吃多了容易胃酸过多。
最可笑的是,这种拙劣的篡改连韩国观众自己都看不下去。韩网论坛上,不少网友直言:“编剧是韩奸吗?这么侮辱我们智商?”——可见真相这东西,就像辣椒油,放多了谁都看得见。
四、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国籍
“艺术无国界”这话被滥用了——艺术确实可以跨越国界,但艺术家有自己的祖国,有自己需要坚守的底线。跨国创作更需要文化尊重,而不是文化挪用甚至文化盗窃。
这两部剧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抵制,给所有跨国创作者上了一课:文化尊重是进入任何市场的通行证。以为不在中国播放就能随心所欲——殊不知在互联网时代,地球早已是平的了。
值得玩味的是,《暴君的厨师》在Netflix全球榜TOP 1,覆盖23国热度榜首——这种影响力更需负责任地呈现历史,而不是传播扭曲的史实。
五、泡菜坛子外的思考
其实,韩国影视这种系统性地抹黑中国、颠倒事实的做法,背后有着深刻的市场逻辑——妖魔化中国在韩国市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既能满足民族虚荣心,又能赚取收视率。
但这种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是韩国文化的国际声誉。当创作不再是基于事实的艺术表达,而是基于偏见的刻意扭曲,这样的作品终究会反噬自身。
中国观众的反应也不是某些人说的“玻璃心”或“民族主义”——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拍的剧把韩国历史写成中国藩属,把韩国名人说成中国后裔,韩国观众会作何感想?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好的作品,如《寄生虫》、《鱿鱼游戏1》,靠的是扎实的剧本和精湛的表演,而不是歪曲历史的小动作。
最后奉劝韩国编剧:辛奇在中国就得叫辣白菜,历史上就一直这么叫的,你们随便改,改成“金枝玉叶”都行,我们不改,起码我不会改。
泡菜再香,也不能把满汉全席说成是泡菜的衍生品。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韩剧里的穿越剧情可以随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