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AI时代,印度依然是“配角”而非“主角”
创始人
2025-09-21 14:43:27
0

【文/ 毛克疾】

印度在软件时代享有的巨大优势,其实并不会自动延续到人工智能(AI)时代。唯有夯实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印度才能更好抓住这一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同时避免落入产业衰退的陷阱。

“世界办公室”的崛起与隐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凭借强大服务出口赢得了“世界办公室”的声誉。经济自由化、全球外包兴起,特别是互联网普及,使印度能够将庞大的英语人群和技术劳动力转化为推动出口的引擎。塔塔咨询、印孚瑟斯、威普罗等IT服务巨头成为全球商业服务领域的知名品牌。数十年来,低成本编程、呼叫中心、业务流程外包为印度带来持续增长动力、外汇收入,乃至民族自豪感。服务业也因此逐渐主导印度经济,而制造业则长期滞后。

然而,历史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AI正在打破这一模式。结构化、重复性任务是AI最擅长的领域,但这恰恰对应了印度IT产业的核心业务。从调试代码到处理客户咨询,曾经由印度工程师和接线员承担的任务,正逐渐被AI系统性取代。这意味着,与以往的技术浪潮不同,这一波变革威胁的正是印度IT产业的核心支柱。

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从大模型研发到智能制造应用均处于全球前列。(图片由深圳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AI冲击下的三重困境

印度担心支柱产业被掏空时,美国和中国却期待效率提升和增量发展。美国顶尖大学、深厚资本市场和科技巨头聚集,使其兼具人才和资金优势。AI不仅是经济资产,更是战略工具——能够重振制造业、提升生产率、并巩固美国的技术霸权。中国同样将产业政策与市场活力结合,大力投资半导体、超级计算和AI研发。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项目也与更广泛的发展目标契合。中国发布开源大模型“深度求索”,显示其完全能够投身前沿领域的竞争。对中国而言,AI既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途径,也是推动产业链攀升的机会。

相比之下,印度在这一变局中面临的更多是代价而非红利。这种不对称正是印度AI困境的核心,三大因素加剧了印度的脆弱性。

首先是经济结构。与制造业基础厚实的中国不同,印度高度依赖服务出口来维持增长和外汇稳定。一旦低端IT服务需求骤减,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失业导致消费下降,进而压制内需,最终进一步打击就业。

其次是人口红利。长期以来,印度庞大的年轻人口被视为重要优势。然而AI正在削弱大规模低技能劳动力的价值。拥有更高技能和更强技术资本的国家可能超越印度。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收窄,印度或将再次错失转化人口优势的契机。

第三是创新短板。尽管数十年来深处全球IT产业核心,印度却鲜有能在全球叫得响的原创科技产品。其企业在外包服务上表现突出,却鲜少打造原创平台或基础设施。研发投入不足,仅占GDP的0.65%,远低于中国的2.6%和美国的3.5%。缺乏冒险文化、风险投资生态和强有力的产业政策,使印度难以摆脱“技术追随者”的角色。

意识到形势严峻,印度已开始行动。莫迪政府宣布投资12.5亿美元推动“国家人工智能计划”,同时承诺开发适配多语种社会的本土大模型。信实和塔塔等国内巨头也被动员起来,联合提供算力和GPU补贴。然而,现实障碍依然突出。高等教育体系难以培养足够的顶尖研究人才,繁琐的官僚体制拖慢了创新步伐,初创企业融资能力远不及中美同行。此外,印度在硬件上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先进半导体,这使其容易受制于供应链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若不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政策口号很难转化为持久成果。

AI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地缘政治议题。对美国而言,印度能够发挥制衡中国的作用。但若美国企业依靠AI将外包服务“回流”,美印双边经济纽带则必然削弱。目前,特朗普政府正推动对外包征税,这势必使依赖服务出口的印度严重承压。讽刺的是,帮助美国巩固对华优势的关键技术,反而可能带给印度最严重的伤害。对更广泛的“全球南方”来说,印度的这种经验很可能成为一记警钟。许多新兴经济体曾希望复制印度的服务业发展模式,但AI可能提前封堵这一路径,迫使各国重新思考发展战略。“人口红利”的概念本身,也许需要在劳动力与机器直接竞争的时代重新定义。

2020年9月15日,印度诺伊达一家医院利用机器人让新冠患者和家人沟通

未来路径与战略抉择

印度未来可能出现几种情景。在最乐观的设想中,印度成功利用AI提升治理、公共服务和教育。凭借庞大人口规模、AI广泛应用,印度提高生产率并改善公共资源供给。尽管未必在技术创新上领跑,印度依然能通过应用场景实现包容性增长。

在最悲观的情景下,印度则将陷入夹击:传统服务需求下降,而新兴领域创新不足。IT和呼叫中心裁员引发连锁失业,激化社会不满,但政府财政空间有限,难以提供有效缓冲。印度或将重蹈制造业时代的覆辙,再次错失产业革命的机遇。

当然,也存在中间路径。印度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和电子政务等领域形成局部突破,但整体转型乏力。印度外包产业在某些细分领域仍然强势,AI也提高印度国内服务业效率。在这种场景下,增长得以延续,但潜力不足,印度在AI时代依然是“配角”而非“主角”。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印度必须直面发展悖论:服务业强国却缺乏制造业根基。AI的兴起只会让这一矛盾更加尖锐,若无更坚实的产业基础,印度将长期暴露在外部冲击和技术颠覆的风险之下。

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重绘全球经济版图。对美国而言,这是新的优势;对中国而言,这是攀升更高的机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巨大挑战。印度处于尴尬的中间地带,过去在软件时代的成功,并不能保证在AI时代延续。事实上,这些成功甚至可能让政策制定者低估即将到来的颠覆性冲击。

因此,印度必须跳出“世界办公室”的自我叙事,提出更尖锐的问题:能否成为技术的生产者而非消费者?能否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创新红利?能否制定真正面向未来的政策,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答案不仅决定印度自身的轨迹,也关乎21世纪全球技术与经济力量的格局。AI时代不会等待落后者,印度别无选择,要么迎头赶上,要么被时代抛在身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七年级关...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的手抄报的图片参考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的手抄报参考图(1)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
最新或2023(历届)七年级关...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的手抄报的图片参考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的手抄报参考图(1)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
西贝预制菜争议后,网友调侃的“...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冲上热搜,将“预制菜”话题再次推向公众视野,有网...
最新或2023(历届)七年级关...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的手抄报的图片参考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的手抄报参考图(1)  七年级关于消防安全...
最新或2023(历届)愚人节英...   真好!想祝福新年,有元旦节;想祝福春天,有春节;想祝福花好月圆,有元宵节;想祝福情人,有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