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投资3亿的《赴山海》,最近却频频因为“穿帮”上热搜。
谁也没想到,正片里居然能出现男主手里拿着剧本的画面。
是热搜上吵翻天的男主是否敬业,还是剧组后期不努力,我们也来从行业视角分析一下,这事到底是谁的锅?
薛定谔的bug
先说《赴山海》这剧,其实是一部很典型的男频,改编自温瑞安的《神州奇侠》。
剧版改编思路套了“穿书”的脑洞,讲男主作为一个作者,在游戏里体验了小说主角的武林闯荡故事。
单说这个思路,我其实挺喜欢的,新瓶装旧酒, 把原著当镜像来用。
男主了解原著里的男主萧秋水的一切行动走向,也了解触发原著“萧秋水成为武林盟主”需要哪些细节,所以剧版的男主相当于是玩剧本杀,在各种由于穿进游戏引发的bug中,找到男主当武林盟主的方法。
这种改编思路,只有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类似重生文那样,把整个故事讲得画风比较严肃(比如《九重紫》,女主全程带着记忆,她的目的就是逆转人生);
另一种是《赴山海》选择的思路:轻喜剧风。
轻喜剧风,想要抖自然又恰到好处的包袱,是非常考验编剧导演演员三方配合的高难度作业。
由于剧开篇的包袱抖得没那么成功,所以引发了《赴山海》的第一个问题:
抱着高期待值入场的观众,会有心理预期落差。
之后引发巨大讨论的,才是剧本穿帮的问题。
剧本穿帮,挨骂最多的必然是手持剧本的主演成毅了,毕竟这Bug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释起来很费劲。
更要命的是,《赴山海》的剧本穿帮不是单个现象,除了开头提到的一处,还有下面这个。
观众的吐槽,宛如依萍要生活费那天的大雨那般密集。
随后就有编剧出来表示,演员手里拿剧本,本来就很正常。
还有合作演员力挺主演,说希望大家对成毅好一些。
可以说编剧老师是打理论牌,演员前辈打感情牌。
除了业内,品牌方也出来,说成毅是个连拍商务广告都严阵以待的敬业人,穿帮这事儿怪他,那就不太应该了。
抛开是不是有蹭热度/商业往来的嫌疑,我们只从逻辑上去判断以上言论,衍生出两个问题:
1、演员在片场拿剧本是很正常,但是不是并不意味着“正片里出现演员拿剧本也正常”?
2、成毅作为主演,高强度工作,情绪稳定,尊重同事,看上去是个比较优秀的从业者。那么是不是说明这件事,对他来说是无妄之灾呢?
武侠式微,还是制作滑坡?
关于第一个问题,大家肯定都有明确答案。
正是因为不正常才会引发讨论,而这次在各种“业内”的站队中,有一个说法,是比较中肯的:
以我自己去片场的体验来说,多数剧组不是大家想得那样,一工作就全员严肃得像被“夺舍”,只会口头+场务提醒切换进拍摄状态。
和很多花絮里上一秒嘻嘻哈哈,下一秒热泪盈眶那样,演员的状态基本上是各种临时调整。很厉害的老手,能做到无缝衔接,对于台词量大的演员,基本上都是既背台词,同时也做好要改动的准备的。
(顺便提示一下,此王骁非彼王骁)
我看了一下穿帮的原片,与其说是成毅不在状态,个人认为那一段更像是属于走戏的素材。
因为这部剧里的穿帮bug,不仅仅是手握剧本,还有洞洞鞋也被剪进正片了。
洞洞鞋这个问题,别的剧里同样存在鞋穿帮,比如《庆余年2》里,庆帝穿着跑鞋大步流星冲出去。
显然,根据演员的表演状态可以判断,这并不是废片误入。
整体看下来,这些穿帮至少可以证明一点:《赴山海》一连串的乌龙,来自制作班底的不用心。
首先,如果以上穿帮属于素材混用,那么摄制组是干什么吃的?
从工作内容和流程来说,剪辑至少要经历样片制作,把dit组的镜头素材分拣出来,然后根据导演的理念和剧情需要,架构出按分集连贯、剧情对齐的一版;
而且还需要细调声音素材,调色。人员至少会有干基础工作的助理,实际做最主体工作的剪辑师,还有负责把控项目质量的剪辑指导,以及dit(素材管理的“拷卡”)、场记(不是场务!负责核对素材编号)……
经历以上环节,再到最终审片,上线,至少会有几十个人看过同一个镜头。
其次,如果纯粹是演员自己的错,请问为什么不在后期里改正呢?
手里拿剧本,又不是远景,如果是《花千骨》中的这种背景塔吊,距离太远,审核没发现,大家尚且能理解。
或者是《甄嬛传》里的烟头,体积太小,工作人员没看到,我相信多数人也不会揪着不放。
但在《赴山海》里,穿帮可能只能算是激化了各种制作Bug的导火索。
剧里有很多观众看不懂的镜头语言:
比如这个悬崖飞马,到底为啥要拍出一个凌空停滞的镜头呢?
再比如这种水平的抠图,会不会是羽化边缘的数值做得有点问题,人脸轮廓看上去都有点难评了?套索工具这么不熟练吗?
制作上的捉襟见肘,连带着剧情改编功力不足的bug也被放大。
正常来说改名著,大家心里都有高期待,肯定是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显然现在并没有做到。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庆余年》的开篇之所以改成穿书,就是为了方便男主的金手指,而《赴山海》的穿游戏,却又不愿意赋予男主金手指的技能,这个处理就不够丝滑。
所以对着一开始势头如此之大,现在却频频因为制作问题上热搜的《赴山海》,个人以为至少有两点很清晰:
一是,我觉得如果对这部剧的不满意和吐槽,都靠对成毅一个人发泄,确实对他不公平。
不否认这其中的Bug里,他有参与的份儿,但剧组是个团结合作的地方,光是不断给人家扣高帽子,夸人品夸敬业,就是不帮大家嘴里这个“好同事”收拾漏洞。
那么这个夸奖,到底是对失职工作人员的挽尊,还是明知主演顶住了大部分压力的歉意呢?
这个画面质感的锅,不能甩男主头上吧?
二是,我不认为武侠穷途末路,金庸改编和温瑞安改编的接连口碑颓势,只是因为观众不爱看武侠。
武侠是中国文学里非常具有代表性、民族精神特色的一类作品,甚至于很多剧不需要多么强调“武”,单是用好“侠”这个精神内核,就可以迎来口碑大丰收。
《赴山海》目前的困境,不在于演员有多少失误,而在于整个剧在改编的过程里,对侠的概念提炼过于薄弱。“武”保留了很多,然而水平又不足以说服观众早就被养刁钻的胃口。
作为观众的一点点小建议:
男频固然是男主一人顶半边天,可也不能因为男主顶半边天,其他环节就可以不在乎、不用心吧?
若是因为男主的粉丝量 大,抱着 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的想法,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尊重观众的,另有其人呢?
E姐结语
当然,这事也不是没有其他可能性:
比如剧集临时提档,后期不是不想做好,是没时间做好;或是素材中途有丢失的问题,不得不用花絮素材顶上……
但不论是不是上面的问题,对一部标榜“大投资、大制作”的剧,都不应该在正片里出现如此拙劣的穿帮,让观众皱眉。
要知道,《赴山海》从拍摄到播出,并非一帆风顺,剧组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剧推上线,按道理应该是顶着很多压力,越挫越勇。
如今看来,可能力气在开播前都耗尽了。
《赴山海》的创作思路上有个误区,是分不太清概念上的目标和实际要达成的目标。剧里各路人马都要抢的“英雄令”,实际上每个人都没有那么强烈的理由去拿这个令牌,换句话说,很多角色在抢废铁。
剧外也是一样,强调温瑞安改编、强调大制作、强调成毅很适合武侠,却在制作上并没有实现强调的“大武侠”。
长剧这两年势态艰难,我实在不忍心太下重手数落一部长剧如何让人失望。
希望制作方也将心比心,别让观众太失望。我虽不是成毅粉丝,但并不希望在武侠领域能打出苗头的演员,就此口碑急转直下。
不然的话,最近影游都做得美轮美奂了,观众何必来长剧自讨苦吃呢?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怎么看《赴山海》的剧本穿帮?
来评论区说说吧~
-今天头条の主笔-
你的小仙女E姐,爱看剧的碧雕
值日生:甜辣酱 美术: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