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市场又热闹了。长剧还能不能行?随着新剧上线,网友在肯定与怀疑间反复“横跳”。
9月11日晚间开播,《赴山海》的首日热度即猛冲到了2025年度全平台第一,长剧尤其是古装剧市场迎来久违的热闹。可流量能“打”、粉丝够“顶”,未必代表剧集品质过硬,剧情凌乱、滤镜失真、轻喜剧风格尴尬等负面评价随着该剧高企的讨论散落在各平台。
对于进度条尚不足三分之一的《赴山海》而言,它的续航能力与最终口碑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对“明星兜底基本盘”的长剧“迷信”,是该彻底醒醒了。在观众审美趣味迭代、融媒重塑大众文娱消费习惯的今天,要重振长剧荣光,忽略剧本、拍摄、制作等全流程的匠心锻造,而单靠“押注”明星演员,显然已行不通。
值得一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8月发布了《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简称“广电21条”),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引导行业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能否最终重启行业上行通道,钥匙其实握在从业者手中。
好剧本才是真顶流
《赴山海》主演成毅算不算顶流,数据会说话。剧集品质如何,观众心里自有一杆秤。该剧上线首日,网友“爱吐槽的栗小姐”就罗列出开篇的一连串错误。正片开始前,有段充当世界观介绍的画外音,短短90秒,有语义矛盾、逻辑不通、字幕错漏等近10处错误。
网友“梦过遥远”在跟评里发出了“灵魂之问”:“现在的剧都是一天定生死,第一天观众看不到靠谱的制作水平,马上撤退。第一集怎么敢糊弄观众的呢?”
答案或得归咎行业积弊。一段时间,“大IP+明星”被视作爆款公式,制作方趋之若鹜。迷信顶流、追捧顶流的风气下,“明星中心制”无形间成了行业最大痛点:前端的投资成本分配严重失衡;中期为了迎合明星档期和要求,创作过程常需削足适履;而作品问世后,又不时陷入“粉丝撕番”“黑粉大战”等网络乱象。尤其在古装剧市场,“大IP+流量明星”更是路径依赖的重灾区。为了追逐流量、迎合明星的粉丝,制作方不惜魔改剧本,导致逻辑混乱、剧情悬浮,虽依然有“粉丝守护基本盘”的保底收益,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已不断消耗真观众对行业的信任度。以今夏古偶剧市场为例,往年的爆款“预备队”此番集体“扑街”,由“流量生花”领衔的《献鱼》《与晋长安》《桃花映江山》等剧不仅收视惨淡,且评分无一及格。
一边是“明星中心制”靠不住,一边是“剧本中心制”这些年里频频突出重围。《觉醒年代》《人世间》《漫长的季节》《繁花》《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等全年龄段、全平台公认的爆款佳作,都能梳理出一条从扎实的“一剧之本”到精致后期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创作金线。
近期收官的《生万物》更有说服力。其主演杨幂的演艺路从某种角度来看,何尝不是“明星中心”向“剧作中心”转移的过程。她主演的“小时代”系列被称为“粉丝电影”的开端,她领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大IP+大明星”剧作公式的早期代表之一。但近几年,无论是《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开播后热度一天不如一天,还是《爱的二八定律》等时装剧开播即陷口碑泥潭,“堆砌明星”“流量码盘”“颜值先行”等所谓市场规律被一一击破。
直到《生万物》播出,究竟是“演员扛剧”,还是“剧本扛剧”“制作扛剧”的争论,有了最新例证。如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所言,打破近三年CCTV-8收视纪录的《生万物》带来了三重启示:“母本是根本,小说原著是一部乡土中国历史变迁的史诗;转化重在化,这次改编得其神、悟其意、成其形;贴心才会心,剧集很好地呼应了新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心境、审美期待”,究其根本,立得住的剧本才是真顶流。
明星可行,但真演员可贵
无可否认,当短剧凭媒介优势征服大众,长剧创作者的“流量焦虑”是现实存在的。相比短剧App月活用户过2亿、用户日均观看时长超1.5小时,没有“黄金三秒”高概念开局,没有“一分钟N个反转”的强情节,怎样在“注意力争夺战”中被看见,成了摆在长剧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题。
北京大学副研究员、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坦言,“大IP+明星”的公式需要长期眼光、辩证思维来看待。“让流量明星参与年代剧等,可以利大于弊。因为他们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我们的父辈生活、先辈奋斗。”明星对于一部好剧,依然是个可行的选项,关键在于“明星”是否做到了“真演员”。
复盘《生万物》的创作过程,杨幂有两次“求真”的特殊经历。开机前,导演刘家成对这位微博粉丝过亿的明星提了个要求:去农村体验生活。剧组帮忙联系到山东临沂莒南的一个村,因为那里是原著作者赵德发的老家,最接近故事里的根。那段时间,演员拜村里的大姐为“师傅”,每天学生活技能,烧柴生火、大锅做饭、烙煎饼、纳鞋底、缝衣服、剪窗花,也学各种农活的基本功,包括如何准备牛饲料、学会用农具等,连邻居大姐也常来找她“拉呱”。正是在农村生活的日夜、听大姐们讲述的点滴,让她得以真切触摸到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沉浸式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执。
第二次求真,在乎全剧组特别的“停机待拍”。刘家成回忆,《生万物》4月在山东开机,8月停机,全体解散,直到11月再集合,到东北拍雪景,因为制片方相信,“真实的大雪质感,非置景、特效能比拟”。就是这样,演员带着生活的温度、泥土的芬芳进组,全剧组为“好内容”相向而行,“演员杨幂”的表现连同剧集一起得到观众认可。
同样,《繁花》里的唐嫣、《追风者》中的王一博、《风吹半夏》里的赵丽颖,甚至再早些《叛逆者》之于朱一龙等,无不证明,回归“内容为王”的创作正轨,明星可行,真演员可贵。
在吕帆看来,现在所提倡的剧本中心制 ,并非否定导演和演员的价值,“其核心就是让创作回归‘内容为王’,重建创作生态的平衡”,而非一些剧组简单粗暴地执行“谁红听谁的”“谁咖位大谁说了算”。当长剧重新把精力聚焦于“好好讲故事”的良性循环,当创作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为“好内容”构筑合力,“在长剧和短剧的竞合关系之中,长剧依然可以凭优质内容赢得观众”。
上一篇: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接连发声!
下一篇:京津冀鲁大学生比拼智能精密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