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终于大结局了,这部剧看到现在,让人心情跌宕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还活着,而观众的心也在这样的结局里感受一波又一波心灵的冲击,有感慨,有动容,有惋惜,也有意难平,更有不甘心。
说实话,在《归队》大结局里,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肖铁林。
这个双手沾满鲜血、连自己都坦言 “血能淹死人” 的汉奸,竟能在抗战胜利时保住性命。
有人认为这是剧情的瑕疵,也有人觉得这是神来之笔,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深入剖析剧集对小人物人性的刻画。
其实,肖铁林的存活,从不是运气使然,而是一场藏在算计里的 “绝地求生”,更藏着人性最真实的灰色地带。
他的 “活”,全靠一手精准到狠辣的算计。
他太懂审时度势,早在日军显露败象时,就开始为自己铺路!
一边借着牡丹江警察局局长的身份,拉着邵老板、郭团长走私贩烟圈钱,攒下保命资本;一边死死攥着大秃子岭防御工事的秘密。
那是日本人的催命符,却是他留给抗联的 “投名状”。
他甚至故意不成家、不留软肋,把自己活成一个没有破绽的 “利己者”。
当日本人想让他捐钱买飞机换逃生机会时,他看穿是缓兵之计,暗中联系抗联准备交易。
即便被活捉,他也能凭脑中的工事情报,换来 “监狱里保命” 的机会,最终靠着这份关键情报帮抗联和苏军粉碎日军阴谋,将功赎罪。
可这个 “汉奸”,又远非 “坏” 字能概括。
他是个极致的利己主义者,却也藏着复杂的人性褶皱。
他利用汤德远,把对方当成棋子,可在汤德远被关押受折磨时,又会在其意志最薄弱时 “出手相救”,让对方对自己感恩戴德。
他对日本人虚与委蛇,却也在日军想灭口前,早早为自己备好后路。
他作恶多端,却也在最后关头,用情报救下了可能丧命的抗联战士。
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肖铁林就像现实里很多人一样,是个踩着灰色地带生存的 “复杂体”。
他的算计里藏着求生本能,他的恶行中裹着对命运的博弈,这样的人物或许不讨喜,却足够真实 。
因为生活从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人性的真相,本就藏在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褶皱里。
而这一点,恰恰是电视剧《归队》,不同于其他抗战剧的优点所在。
《归队》以东北抗联为背景,讲述了一支抗联小队与大部队失联后,历经艰难险阻归队的故事。
它之所以在抗战剧萎靡不振的影视领域,成为一匹黑马,原因就在于对小人物人性的真实刻画。
就拿抗联小分队来说,他们都有人性的弱点,绝非完美无瑕的英雄。
比如田小贵,他原本是个少爷,加入抗联后,经历了残酷的战争洗礼。
在被 731 部队俘虏后,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身体和精神都濒临崩溃。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有过意志不坚定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对生的渴望,甚至曾想过放弃抵抗,以换取一丝生存的可能。
但最终,他在战友的鼓励和自身良知的驱使下,重新坚定了信念,顽强地活了下来,继续为抗联事业奋斗,甚至英勇牺牲。
这种在绝境中人性的挣扎与转变,让田小贵这个角色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考验。
再比如汤德远,他的经历同样波折。
经历几次被抓,一个被观众骂为“软骨头”、“叛徒”的角色,其实是全剧埋得最深的一颗棋子。
汤德远,这个在《归队》里看似动摇、妥协甚至娶了日本翻译官侄女的男人,最终用一场惊天爆炸和一句“为革命献身”的高喊,让所有质疑者闭上了嘴,也完成了对汉奸头目肖铁林的终极反杀。
然而,在被肖铁林利用的过程中,他也一度在舒适生活中迷失方向,对是否继续留在抗联产生过动摇。
直到他亲眼目睹日军的残暴,尤其是儿子因战争无辜丧生后,内心的愧疚与愤怒被彻底点燃,他才终于清醒过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坚定地选择归队。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懦弱、迷茫与最终的觉醒,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成长的普通人,在战争中的蜕变。
再看福庆,他性格鲁莽,做事常常冲动行事。
在执行任务时,多次因为自己的冲动导致行动陷入困境。
比如在一次秘密侦查中,他因为看到日军的暴行,怒火中烧,不顾团队计划,贸然出击,险些让整个侦查任务失败,还让队友陷入危险。
但正是这些挫折,让他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后续的战斗中,变得更加沉稳、冷静,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他的成长历程,也是对人性弱点不断克服的过程。
《归队》中的角色并非天生的英雄,他们会恐惧、会犹豫、会犯错,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
回到肖铁林存活这一争议点,它其实是整部剧对人性刻画的一个缩影。
这部剧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东北抗联战士们在极端困境下,依然坚守信念、顽强抗争的精神。
那么,肖铁林活到最后,究竟是剧情的瑕疵,还是编剧精心设计的惊喜呢?
相信每位观众在看完剧集后,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一同探讨这部剧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