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绣衣里竟然藏着千年文化密码
创始人
2025-09-04 17:08:57
0


专访苗族剪纸艺术家蒋红麟。

苗族同胞们还是嘴太严了!这样华丽鲜艳的苗族绣衣,竟然每个图案都有说法,连在一起就是关于苗族祖先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无字天书”。而如果有机会拆开这精美的绣衣,另一个更大的秘密才现端倪。在绣片与衬布之间,密密匝匝的针脚下,依稀能看到泛⻩的剪纸,这些自古代代相传的苗族剪纸,才是苗族的文化密码。这些充满力量的剪纸图案被艺术家蒋红麟发掘、整理、传承,并作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苗族剪纸艺术家蒋红麟▐

蒋红麟手中的剪刀在纸间穿梭、游走,没有草图的痕迹,也没有思考的停顿,古老的苗族图腾便在指尖下流淌、幻化成形。观众惊叹这简直是魔术!蒋红麟说:“因为这些图案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她从收藏苗绣启航,将苗族图腾幻化为剪纸艺术,剪刀在纸上游走,无须草稿勾勒,全凭指尖与心的感应,连接起了远古与现代、东方与世界。

一把剪刀,一张纸,

心手相连,意起手到▐

蒋红麟在国内最大的苗族聚居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大,苗岭山麓和清水江畔的自然与⻛俗,滋养着她的审美追求。十几岁,当同龄人沉迷流行事物时,她却喜欢逢赶集的日子在苗绣市场逛上一整天,总是攥着零花钱蹲在绣摊前,收集那些来自不同苗寨的老绣片。

图片摄影:⻰胜海▐

“没有比苗绣更好玩的了,绣片上的图腾纹样、丝线的光泽和老绣的温润感,莫名吸引着我,那种质感与化学染料丝线的光泽截然不同。”蒋红麟从小就这么觉得,虽然那时家里人并不全然理解她的收藏爱好,甚至有些担心她会“玩物丧志”。而在她眼里,“这是苗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绣片上的图案都是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的”。

到现在,从绣片到苗服,蒋红麟已经收藏了上千件藏品。一件件华美的苗服盛装之上,针线穿梭间留下的不只是绚丽的装饰,更是一部“无字天书”,是上古文化的“活化石”,以图腾符号写就⺠族的史诗。以针线为笔、以布帛为纸,承载了苗族数千年来无文字记录的历史记忆、信仰体系与社会文化。“我们是蚩尤的后裔,从中原南迁,又不断向⻄乃至向世界各地散落。没有文字,我们的祖先就用苗绣记录下整个⺠族的足迹、信仰与灵魂。”蒋红麟说道。

苗族历史上历经多次大规模迁徙,纹样是记录的载体,而神话史诗故事、英雄人物的传奇,甚至是浪漫化的日常生活,皆通过抽象或具象的刺绣图案浓缩在服饰的方寸之间。“这是我们远古的高定。”她说道。

滑动查看更多▐

蒋红麟解释着那些纹样中的密码,水波纹隐喻生命流动,火焰纹象征原始力量,而最常⻅的蝴蝶妈妈(苗语“妹榜妹留”)图腾,则承载着苗族创世神话——蝴蝶与水泡结合诞下12个蛋,孵化出人类祖先姜央及万物生灵。从万物起源到千里跋涉,整部族史,在一针一线中绣成永恒的锦缎,将苗服变成了可以“穿在身上的文化史书”。

“90后是道分水岭,会刺绣的几乎是凤毛麟⻆,也基本不会做盛装(苗族嫁衣)了。”蒋红麟叹息道。过去苗族女孩的盛装由家族协作完成:以蚕丝纺布,有人专攻盛装绣片,有人擅⻓拼接结构, 一件嫁衣凝聚着整个族群的技艺。如今传统的仪式式微,机器绣品泛滥。这份危机感,促使蒋红麟开始思考,如何延续苗文化纹样的生命。

20余年间,蒋红麟收藏了数千件苗绣珍品,却从未意识到这些华丽纹样都诞生于何处。直到大约8年前,她才偶然在一次交谈中发现,这些刺绣下面藏着一层剪纸。原来苗族部分支系的华丽苗服,都建筑在剪纸的基础之上。这次发现如同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

苗族剪纸俗称“剪花”,是刺绣的底样,服务于服装刺绣并最终被“雪藏其中”,且掌握者少、使用“隐蔽”。在过去苗族的传统中,剪花技艺由寨子里指定的传承人保管和制作,妇女们需要刺绣时才去求取花样。这些花样如同“族徽”,是区分苗族不同支系、地区的重要标志——人们甚至能从服饰纹样判断对方来自哪个寨子。

2017年,蒋红麟的剪纸生涯无意间从一节体验课开始,几乎是从拿起剪刀的那一刻起,一种奇妙的连接感便油然而生。苗族剪纸也有两个流派:画剪,循规蹈矩,先描后剪;盲剪,心手相连,无稿生花。她接触的是后者——这条最自由也最难的路。

剪刀在纸上游走,稍有不慎,初具雏形的图案便从纸面脱落。“刚开始剪一朵花,稍有不慎整朵花就从纸上脱落。”蒋红麟笑着比画了起来,初期遇到的困境并没有打退她的创作欲望。

剪刀只需要动几下,一条造型流畅生动活泼的

龙就从平静的纸面上一跃而出了。

(看到了吗?图下方那可爱的小脑袋就是龙头)▐

“点、线、面流畅连接的同时,构成的图案也必须是美的。在技术上面对的很多壁垒,唯有靠自己去理解和感悟。” 不到两个月,她摸索到了创作的方法,理解了线条的阴阳剪法与运动轨迹。

灵动的水波纹代表生命的流动,

水龙充满力量,

与右侧的鱼纹交相辉映▐

这种无稿创作并非随意,也不只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身份认同之旅。家里千余件苗服上的图腾刺绣,变成了她的灵感根系:蝴蝶妈妈、盘⻰、凤⻦......蒋红麟将不同支系的纹样大胆融合。其中的“蝴蝶妈妈”,是她创作的核心图腾,这个蕴含苗族生命观的神话形象,被赋予了更加当代的形态——或是⻰身构成蝶翼,或是凤⻦盘旋其中,传统审美与艺术性悄然和鸣。乌当的八⻆纹、施洞的苗⻰、黎平的⻥⻰共生共舞,这些承载着“鸿蒙之初”记忆的图腾,突破了传统剪花服务于固定服饰程式的限制,挣脱丝线的覆盖,在纸张上舒展、呼吸、与当代对话。

作品名称:《⻰游乾坤》

创作于2025年3月

作品名称:《⻥⻰拱月》

创作于2025年5月

作品名称:《⻥⻰拱月》

创作于2025年3月

初期,蒋红麟自然地从熟悉的苗绣剪花尺寸起步——那些古老的苗族剪纸纹样通常很小。她首先在A4大小的纸张上练习,熟练后,创作画幅逐步扩展,甚至曾有过1.8米巨幅创作《⻩河之水天上来》。通过巧妙折叠,剪刀在局部游走,滑过一帧一尺,展开后形成恢宏构图,将李白的诗句“⻩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融入,奔涌的激流通过线条的聚合与律动,幻化为腾跃的⻰形。剪刀游走的轨迹捕捉着自然界中无形的线条,水流时而圆润流转,时而湍急奔腾,线条也随之或柔或刚,充满张力。

在工作室或家里,执剪创作的蒋红麟常进入“心流”状态,一坐几小时,直至脖颈酸痛才惊觉停手。

在北京“妹榜妹留之太初有纹”的展厅,从《⻥⻰拱月》、《⻰蝶与涡陀》到《涅槃》,浩瀚的远古文化与现代艺术,皆藏于一方纤薄纸间。

妹榜妹留,也就是苗语中的蝴蝶妈妈,

是蒋红麟这次展览的母题。

在苗族传说中蝴蝶妈妈将生命带到人间▐

一件巨型装置——剪纸与⻛筝艺术作品《妹榜妹留》在蒋红麟的多幅作品中央静静矗立。这件以“蝴蝶妈妈”为灵魂形象的作品,是3种非遗技艺的共鸣——古法造纸传承人赋予纸张肌理,⻛筝大师构筑轻盈⻣架,她的剪纸如灵魂镶嵌其中。3种技艺在此刻融为一体,交织为立体的艺术语言。

巨大的蝴蝶造型⻛筝分别使用了

古老的造纸技艺、⻛筝技艺以及苗族剪纸技艺▐

“不同的非遗工艺、艺术创作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美,也能让苗文化和更多人亲近,有更广泛的传播。”蒋红麟说道。这不是她第一次尝试创作上的拓宽与融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她受邀将冰墩墩与苗族纹样融合创作,打破了对具象现代图案题材的抵触,发现了新的乐趣。

这种持续探索与发现的精神,也在蒋红麟环球的旅途中不断显现。穿着苗服走在埃及、约旦、印度、土耳其、⻢耳他时,她总遇到对她衣上几何纹倍感熟悉的当地人。在土耳其,涡旋纹与当地纹饰如出一辙,⻢耳他的花丝银饰工艺也与苗族银饰极为相似。她想,也许这就是某种古老文明的共同之处。

这些古老的纹路是一部无字天书,

记录下文明传递的过程▐

当蒋红麟把剪纸带到日本,遇到日本京都百年匠人时,无须翻译对方便读懂她剪纸中的图案,将蝴蝶纹样以金线织入传统⻄阵织。最震撼的相遇,则在清迈苗寨,尽管语言不通,村⺠却拉着她的手,让她感受到血脉同源的亲切。“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我们那里苗寨的人是一模一样的,不论是他们坐的木板凳、刺绣的方式还是⻓相。”这些散落于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苗族分支,服饰已逐渐简化,而黔东南保存着最完整的苗文化基因。但这种共同的符号和文化,让她确信纹样是超越语言的文明密码。

纹样既是史书,也连接着遥远的血脉。 那些曾被丝线覆盖的“无字天书”,正在蒋红麟的剪纸艺术中苏醒,“活化”于当下,向世界讲述古老的苗族故事。

原文刊载于《时尚COSMO》9月刊

编辑:若菲

撰文:王萝

视觉:卞玉清

摄影:陈辉州

场地:模范书局诗空间

新媒体编辑:Yuri

排版:Cecilia

设计:Lidianer

图片来源:时尚COSMO、艺术家供图、“妹榜妹留之太初有纹”展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企业团队口号霸气押韵 企业团队... 和传统的昨天告别 向规范的未来迈进  风起云涌,人人出动,翻箱倒柜,拜访积极  时不我待,努力举绩,...
营销团队口号霸气押韵 装修公司...  精领天下,英才神话  时不我待,努力举绩,一鼓作气,挑战佳绩  落实拜访,本周破零,活动管理,行销...
团队口号大全 押韵 团队口号大... 认真学习 刻苦训练 文武兼备 百炼成钢  激情飞扬,看谁最强!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
团队口号16字押韵 团队口号1...  发奋图强 砺剑磨枪 谱我华章 立万名扬  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龙腾虎跃,雷霆...
团队口号4字押韵 团队口号4字...  顽强拼搏,超越自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团结进取,争创佳绩,努力拼搏,挑战自我  积极进取,努力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