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AI热潮正以惊人速度吞噬经济。数据中心疯狂扩建,电力消耗直逼小城市,GDP增长的40%竟靠AI投资拉动。与此同时,房市冷清、消费停滞、传统行业被高利率和能源价格压得喘不过气。AI是救命稻草,还是下一个互联网泡沫?如今,美国经济正在被重新分配:科技巨头赢者通吃,其他行业被迫让路。热潮能撑多久,才是最大悬念。
美国的AI热潮,已经不是“热”了,而是“狂”。狂到什么程度?去年美国GDP增长2%,其中大约六分之一靠的是对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投资。再算上电网升级、AI软件的知识产权价值,有人估算,这股AI热潮对GDP的贡献高达40%。一个只占经济百分之几的行业,硬生生撑起了四成的增长。这不是神话,这是赤裸裸的“挤占效应”。
别忘了,大背景是美国整体经济低迷。高利率、关税乱象,消费乏力,房市一蹶不振。按理说,这种宏观环境下企业投资会放缓,大家应该缩紧裤腰带。但硅谷不一样。它在疯狂扩建数据中心,借钱也要上。以前靠利润和现金流还能撑住,现在账都算不过来了,只能靠借贷。为什么?因为它们相信AI就是未来的印钞机,是赢者通吃的赛道。至于借贷成本、电价高企?这些“小问题”被直接忽视。
我们来看看这些“忽视”的后果。数据中心一座比一座大,千兆瓦级配置成了标配,电力需求堪比一座小城市。结果,美国人2025年迄今的电费上涨了7%。这7%里,有多少是AI中心的锅?谁都心里有数。简单点说,硅谷的GPU在狂转,普通家庭的电表在狂跳。
这才是真正的冲突点。AI在拉动GDP,但代价是挤压其他行业。房屋建筑商不能无视高利率,制造业不能忽略能源成本,但硅谷可以装聋作哑。AI的盛宴,就像一场巨大的吸血过程:它要用电,就得其他行业让电;它要融资,就得其他行业付出更高的利率代价。美国经济正在被重新分配,赢家很清楚,就是几家科技巨头。输家呢?几乎所有其他行业。
历史的幽灵在提醒。90年代末的互联网热潮,资本烧了无数,技术基础设施铺开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泡沫破裂。今天的AI热情,比当年的互联网还要激进。当年没人敢吹网络会带来大规模自动化和超高速增长,而今天,硅谷已经把AI神化为万能钥匙。问题是,这场豪赌可能撑很久,但不会永远。
利害关系清晰得可怕。短期看,美国GDP靠AI在硬撑,数据漂亮,但内里畸形。房市不行、消费不振、制造业低迷,AI成了唯一的亮点。长期看,如果AI投资放缓,或者芯片、电力供应卡壳,美国经济会立刻失去主要动力。那时,其他行业已经被削弱,救火队员都不在了。换句话说,美国现在就像一辆靠一个涡轮硬顶着跑的老车,跑得越快,翻车的可能性也越高。
关键变量有几个。第一,资本支出能不能持续。硅谷还愿意烧钱,但如果融资成本继续上涨,钱烧完了怎么办?第二,能源能不能扛住。数据中心正在吃掉越来越多的电力,电价继续上涨,会引发社会层面的不满。第三,需求会不会见顶。AI应用一旦遭遇天花板,数据中心的疯狂扩张就会变成无用功。
别忘了,美国经济本就存在结构性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制造业空心化。AI投资看似拉动了GDP,实则把问题掩盖了。硅谷赚得盆满钵满,中产付更高电费,买不起房,消费欲望被压垮。这是经济吗?更像是一场“硅谷经济的劫掠”。
AI热潮确实在短期内拯救了美国GDP,但它是靠挤压别的行业换来的,不是靠全社会共赢创造的。如果AI的资本支出一旦放缓,美国经济的底牌就会被揭穿。硅谷正在豪赌未来,但全美国都在替它买单。正如互联网泡沫后,科技股崩盘拖垮了整个经济,今天的AI狂潮,也可能成为下一颗定时炸弹。
美国正在用全社会的能量,去满足几家巨头的狂热。AI不是免费的午餐,它的每一次运转,都有人在付出代价。硅谷看到的是未来的辉煌,但普通人感受到的,是电费单和房贷压力。历史不会重复,但它总会押韵。AI的歌声再动听,也掩盖不了那种熟悉的、泡沫破裂前的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