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为多知约稿。作者TCOH为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
在本文中,作者提到,AI正在改变教育的多个方面,但却在教培商业化的道路上频频受阻。原因是AI距离提升学生成绩还差着最后一公里,同时,AI的价值发挥前提条件和教培用户基本盘存在天然矛盾。作者也认为商业化进程难并不代表AI+教育被高估,在更广义的教育领域,它已悄然让个性化辅导、翻转课堂、沉浸式学习等理念以更低成本落地了,这都是极其有价值的地方。
01 AI逻辑
不得不承认,教培行业的核心,距离理想意义上的教育仍有距离,更多的是围绕考试中拿到更高分数来建立商业模式。理念可以变化,技术可以进步,但这个底层逻辑一直没变。任何技术进入这个行业,都必须服从这一逻辑:它可以提高效率、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但不能取代行业的最终目标。过去那些打着“颠覆教育”旗号的教育公司,多数失败,原因就在于忽视了这一点。
回头看,历来能做大的教培产品,无论是名师、课程、训练营、本地化服务,还是严管督学,本质上都不只是传播知识,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分。技术、人力、资金的投入,最后都要落到分数的提升上,才能真正产生价值。AI 也是一样,如果不能比较直接地推动分数提升,就会和用户的核心需求产生距离。有或没有 AI,并不会决定家长是否愿意付费。
对家长和学生来说,花钱上课的期待很简单:采用什么方法、什么技术,并不是决定因素。AI、老师、课程、伴学、押题,这些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甚至很多家长并不在乎孩子是否超越别人,只要成绩有实质性的进步,就觉得钱花得值。这不是学习心理或学习动力的问题,而是行业价值兑现的最后一步。
技术只是帮助达成目标的工具,AI 又是其中之一,但在这个行业里,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帮助学生真正地进步。
02 AI距离提分,差着最后一公里
既然提升能力、提高分数是行业的终极目标,就必须先看清它是怎么实现的。
提分并不是简单地多学几道题,而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路:学生先接触并理解知识点,再在记忆中形成稳定存储,最后在考试情境下能准确提取并应用。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掉链子,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课堂中那段高密度的“知识、技巧与考点注入”的过程。
老师不仅要准确传递知识点和考试重点,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营造紧张感和参与感,让他们在课堂结束时带走最有分量的内容。换句话说,老师是在链路最关键的位置上,把知识真正送进学生的大脑,并让它在考场上能被取出来。
AI 在教培领域的尝试已经很多了。它能答疑、讲课、讲题;有些公司让 AI 变成播客或短视频,把知识点和题目讲给你听;它能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制定学习规划、精准推题;还能陪伴聊天,帮你整理和回顾,让人感觉随时有个学习助理。这些功能确实与学习相关,但更多是在替代老师角色中的“外围任务”——资料准备、内容推送、学习规划、课后整理。真正能直接作用于提分的那一步,是课堂上的即时调动、氛围塑造、注意力控制和即时反馈,这些恰恰是 AI 目前做不到的。
因此,从 AI 能完成的环节,到真正帮学生提分,中间始终隔着一道不短的“最后一公里”。而这段距离,正是教培行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目前 AI 离提分最远的地方。
03 中等及偏下的学生,是教培用户基本盘
课堂之所以在提分链路中占据核心位置,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它能让大量原本不主动学习的学生动起来。
在现实的教培市场,主动学习的学生只是少数。更多的学生成绩处在中等或中等偏下,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不会学,而是不愿意主动开始学。提分的第一步,往往不是找到最优的学习路径,而是先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也因此,教培产品的很多设计——趣味化授课、戏剧化的课堂表达、不断的互动,以及课后的严密督学——其实都是在降低学习的启动门槛,让学生动起来。一旦学生开始投入,哪怕幅度不大,也往往会带来一定的成绩回报。这也是哪怕机构不用任何先进技术任何教育理念,采用严格管教的老办法也能有家长买账的原因。
而这正是 AI 的短板——AI的价值能放大到多少,很大程度取决于用户的的主动性。主动学习者会自发提问,持续使用工具,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学习路径,这样才能把 AI 的效率优势发挥到最大。对于缺乏自驱力的学生,即使提供精准推题、知识梳理、学习计划等功能,也很难转化为稳定的学习行为,更难直接体现在分数上。
换句话说,AI 在教培领域跨不过的那道“最后一公里”,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用户结构与AI价值杠杆的不匹配。这是它在商业化中必须面对的现实。
04 一个连真人老师都没有的课,凭什么收我好几千
对于大多数缺乏自驱力的学生来说,AI 还没法像课堂那样,把他们推到学习的状态里。但即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就算 AI 功能越来越强、体验越来越好,但问题来了:家长认吗?毕竟即使用最优秀的名师1对1教学,也必须面对结果后验的行业特点。
很多家长,尤其是非一线城市的家长,对 AI 教育产品的理解和信任度并不高。在他们眼里,这类产品常常有种物非所值的感觉:价格不低,可核心体验看上去只是一个账号,甚至没有真人出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配上高价标签,很容易让他们犹豫。
这种落差感不是偶然的。过去几年,“AI 教育”这个词被营销得太多,消费者早已习惯甚至有点警惕,觉得不少产品只是换了个说法。多数家长对 AI 的理解停留在“它是一种技术”,而不是“它能带来什么具体价值”。他们可以接受 AI 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却很难把它当作教育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更别说去理解背后复杂的研发成本——模型推理、系统集成、内容适配这些词,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他们只看最终结果:一个没有老师的账号,凭什么要收我上千块?这道“价格说服力”的鸿沟,有时甚至比技术本身更难跨过去。
05 小结
AI 在教培领域的商业价值,还没到大爆发的时刻。行业逻辑决定了,只有能更直接地承接提分、激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让家长心甘情愿付费的技术,才可能成为核心业务的一部分。眼下,AI距离这一步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但这并不意味着 AI 对教育的意义被高估了。教培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标集中在分数和竞争,而教育的外延远比这广。AI 已经让很多曾经因为成本高昂而无法大规模落地的教学理念,开始变成现实:苏格拉底式的启发式提问、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辅导、翻转课堂、项目制学习、沉浸式语言环境等等,这些原本需要昂贵师资和小班环境才能实现的方式,如今在技术的加持下,可以更低成本、更大规模地触达学生。
对于主动学习者来说,AI让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都发生了质变。知识获取更快,反馈更及时,路径更精准,也更容易进入持续进步的正循环。这不仅提升了学习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鸿沟,让原本只存在于顶尖学校或少数家庭的机会,第一次有了普及的可能,只要你足够主动。
在教培市场,AI或许还未跨过那最后一公里,但在更广义的教育领域,它已悄然改变学习的方式。等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评价体系更加开放多元,AI必将迎来真正的高光时刻。那时,它不只是教培的工具,而是教育的底层能力,推动教培与教育在目标与内容上达到前所未有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