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鱼叔终于等到一部神剧回归。
作为尺度拉满的国民经典IP,再次重启。
刚一开播,口碑就封神了。
豆瓣高达8.7分,IMDb高达9.2分。
很多人都说,没想到重启剧能有这么高的质量。
更让人惊喜的是。
这一季还有众多神仙卡司加盟。
「小恶魔」彼得·丁拉基、乌玛·瑟曼、克里斯滕·里特、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
可谓星光熠熠。
鱼叔一口气追平后,迫不及待来聊聊——
《嗜血法医:杀魔复生》
Dexter: Resurrection
先帮不了解的鱼友们,简单了解一下IP背景。
《嗜血法医》是2006年至2013年播出的经典长寿美剧。
曾数次拿下艾美奖与金球奖提名,是犯罪题材中绕不开的存在。
它的核心设定极具冲击力:
男主德克斯特·摩根,因幼时目睹母亲被残杀的血腥场面,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从此产生难以遏制的嗜血冲动。
在养父哈利的指引下,他一直以「哈利杀人法则」约束自己——只杀社会极恶之人。
于是,白天,他是迈阿密警局法医,温和低调,平凡上进。
夜晚,他化身连环杀人魔「海湾屠夫」,以精密冷静的手法杀人、分尸。
这一IP的最大看点是,观众可以代入男主的双面身份,同时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一边是光鲜的精英人设,一边是刀尖舔血的暗夜狂徒。
每一次杀戮,都像一次精心策划的艺术表演,既惊险刺激,又充满道德上的灰色张力。
2013年剧终时,原本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尾。
但自2021年开始,IP重启,延续至男主和儿子的故事。
男主发现儿子哈里森继承了自己的嗜血天性后,尝试将「哈利法则」和杀人技艺传授给他。
但儿子一时难以接受。
冲突升级后,他扣下扳机,一枪击中父亲……
到了本季开场,男主「死而复生」了。
原来,那一枪因为冰天雪地的低温减缓了血流速度,让他捡回一条命。
但康复不久,昔日警局同事就找上门,已经怀疑起他连环杀人魔的真实身份。
男主被迫逃离医院,同时寻找儿子,试图弥补父子关系的裂痕。
而他不会想到——
之前抗拒和他一样成为杀人魔的儿子,此时正在淡定地分解一具尸体……
原来,他「死」后,儿子哈里森孤身去了纽约,在一家酒店打工谋生。
在一个夜晚,他亲眼目击了一场迷奸性侵案。
一男子给一女子在酒里下药后,谎称是其丈夫,将她拖入房间。
可是,哈里森白天刚和这名女子聊过天,很清楚眼前的两人并非夫妻关系。
看到女子不省人事,即将落入虎口。
他忍不住站出来制止男子,却完全没被当回事,还被冷嘲热讽了一番。
哈里森骨子里的残暴本性被激发,当场将性侵犯打死。
然后立马回忆起父亲教给他的尸体处理方法。
他用浴帘裹尸搬离现场。
再脱掉死者衣服,把尸体大卸九块。
随后运走各块尸体,彻底清理现场。
每一步都做到小心翼翼,滴水不漏。
次日,他又以一个懵懂的酒店小员工身份照旧生活。
如此有条不紊,冷静、理性的双面角色。
俨然德克斯特上身。
看到这,老粉们估计都忍不住心潮澎湃。
熟悉的感觉回来了!
在鱼叔看来,这一季在尺度、节奏和故事内核上都比以往更狠辣。
之前看德克斯特变身杀人魔,已经够刺激了。
这次,居然让父子两条杀人线并行推进。
儿子在纽约复刻父亲的作案手法,让「海湾屠夫」重出江湖。
父亲也为找寻儿子来到纽约,一边帮儿子修补案件漏洞,以防被警方发现。
一边自己也开始不断追踪新的猎物。
其中包括,专杀网约车司机的连环杀手;
痴迷纹身皮肤的剥皮杀人魔;
以及专门色诱男性进行猎杀的「复仇女神」……
但同时,警方的调查也逐步逼近父子俩。
纽约警察几乎第一时间就迅速锁定了线索,对男主儿子步步紧逼。
之后,又有德克斯特前同事助攻纽约警察,拆穿他「海湾屠夫」之子身份。
剧情全程悬念高压,几乎让人没有喘息空间。
此外,本季更有「连环杀手俱乐部」设定,进一步放大了悬疑感。
男主杀了网约车杀人狂魔后,在他的家里发现一封神秘邀请函。
邀请「他」加入一个由连环杀手组成的私人聚会。
他假扮成受邀者赴约后,被领至一个私人博物馆。
那里陈列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展品——无数连环杀手的「战利品」。
包括受害者的头发、作案时的衣服、分尸用的床、剥下的受害者的皮,甚至有大量他自己的犯罪证据……
谁这么变态,建造这样一个博物馆?
博物馆的主人,是「小恶魔」饰演的神秘富豪。
他表面上是慈善商人,一直给福利院、警察厅慷慨捐赠。
背地里却是罪案爱好者,对所有连环杀手心生崇拜。
不仅花重金为他们策展,还组织了一个连环杀手俱乐部,为每个人提供资金和帮助。
还设定严格规则:成员之间应该成为朋友,不准互相伤害和背叛。
可想而知,这对德克斯特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本就按捺不住杀心的男主,面对一屋子符合「哈里法则」的恶人,怎么会轻易放过?
只是,在大开杀戒的同时,他也后知后觉发现——
他自己也早已沦为他人的猎物……
总而言之,冲这部剧的节奏感和悬疑感,夸「神剧」绝对不过分。
不过,具体情节还是建议鱼友们自己去看,这里就不过多剧透了。
这一IP之所以经久不衰,重启剧依然收获一片好评。
鱼叔觉得,除了剧作本身质量外,也因为它精准击中了大众对「以暴制暴」的复杂态度和激烈情绪。
大家应该都发现了。
现实中,每次出现极端恶性的社会案件,很多网友都会表现出相当激进的情绪反应。
呼吁死刑,甚至支持私刑复仇的声音一直存在。
就像之前未成年杀人案引发全民讨论后,电影《巴赫迈尔案——没有时间流泪》中母亲玛丽安在法庭上亲手枪毙凶手的片段被广为流传。
这部剧一方面顺延这种朴素的社会情绪,拍出了复仇的爽感。
剧中,虽然父子俩都是残忍的杀手,但他们恪守「哈利法则」,只杀对社会有极端危害的人。
就像本季,儿子杀的是性侵惯犯,父亲杀的是滥杀无辜的连环杀手。
这能让观众代入杀手视角,体验惩恶扬善的痛快时,不会产生额外的心理负担。
现实中,发生过不少类似「以暴制暴」的事件。
很多受害家属因不满量刑结果,选择私刑复仇,可往往只能带来短时的快感,最终留下的是沉痛的结局。
这部剧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这种现实缺憾。
男主可以帮助无辜的受害者,让罪犯在极端痛苦中死去。
又能在犯下滔天大罪后,逃脱法律的惩罚,继续自己的快意人生。
可以说完美承载了大众最原始的情绪投射——既有对正义的渴望,又释放了内心无边的仇恨。
让人想到《周处除三害》中血洗邪教大本营的陈桂林。
可是另一方面,这部剧并非一味美化杀戮,也反思了「以暴制暴」背后的代价与悖论。
会发现,即便是如此周全的超英式角色设定,他们却依然暴露出愈来愈大的精神黑洞。
一来,是个人和家庭创伤。
剧中,父子俩看似理性的杀戮,却都留下了极深的现实阴影。
男主貌似维护正义的行为,换来的却是妻子和同事被牵连后身亡,死亡悲剧循环上演。
以及,内心越来越深的愧怍感。
他们在警方监视下,始终过着动荡不安、提心吊胆的生活。
男主儿子无法像同龄人一样上学,只能自己打工讨生活。
遇到和他两情相悦的女孩,也因为怕伤害对方,不敢真的开始一段恋爱。
杀戮行为本身,也潜藏着道德滑坡的危险。
逃脱法网后的杀人行为,一度给了他们随意犯罪的错觉。
有时遇到难以解决的现实困难时,头脑中就忍不住冒出杀人的场面。
「哈利法则」原本是控制杀意的框架,可当杀戮行为因此正当化后,反而逐渐成为放纵冲动的借口。
二来,从更大的社会文化层面看,以暴制暴的行为如果被广泛接纳,更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下移。
当越来越多人对极端暴力行为产生畸形的认同,作为社会根基的法治和和平观念受到动摇,后果就不堪想象。
剧中的「连环杀手俱乐部」,正是这种畸形文化的极端缩影。
男主虽然带着善念施暴,但本质上和其他连环杀手一样。
他们的杀戮行为被崇拜、效仿,甚至成为富人欣赏和消费的对象。
这反而助长了暴力因子的传播,无形中孕育了新的危机和隐患。
就像早年美国大量连环杀手出现,形成某种流行文化时。
出现了很多模仿犯罪者和误入歧途的青少年。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部剧中,德克斯特和哈里森绝不是惩恶扬善的英雄角色。
更像是某种带有悲剧色彩的社会符号。
既是人们对暴力正义的凝视,亦成为深渊对人性的回望。
而这,也是这部剧的深意所在。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后点个「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