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恒温分拣车间,王磊的劳保鞋在环氧地坪上磨出细碎的声响。作为青云肉类加工厂的分拣主管,他盯着监控屏上像迷宫一样的分拣路径图,眉头拧成了疙瘩 —— 第 17 号冷库的澳洲和牛需要在 15 分钟内完成分拣并送进急冻库,但分拣员小张的推车轨迹在屏幕上画着毫无规律的折线,手里的扫码枪第三次因为低温失灵,发出刺耳的报错声。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占地 8000 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里每天都在上演。直到三个月前,一块巴掌大的 8 寸工业平板,悄悄改写了这里的生产节奏。
一、冻库深处的 "路径困局"
青云肉类是华东地区知名的冷鲜肉供应商,光分拣车间就有 12 条生产线,每天要处理 300 吨来自全球的肉类产品。2024 年初,工厂引入了智能分拣系统,本想靠算法优化路径,却陷入了更尴尬的境地。
"最开始用的是普通商用平板," 王磊蹲在分拣台边,指着地面上一圈圈深色的油污印记,"这里温度在 - 5℃到 10℃之间波动,还有肉汁溅落,不到一周,三台平板的屏幕就鼓包了 —— 电池受不了温差。"
更棘手的是路径算法的落地难题。技术部负责人李工记得第一次调试时的窘境:"我们花了半年开发的路径优化算法,需要在 ubuntu 系统上运行,普通工业平板要么装不了这个系统,要么配置太低,计算一次最优路径要等 3 分钟,还没人工凭经验走得快。"
分拣员们的抱怨更直接。小张展示着他磨损严重的工作证:"以前靠记位置,一天走两万步;换了系统后,平板动不动就死机,重启一次就要重输数据,有时候绕远路不说,扫码枪认不出冻得结霜的条码,急冻库的门开开合合,冷气直往骨头里钻。"
数据不会说谎:2024 年第一季度,青云肉类的分拣出错率高达 3.7%,有两批进口牛肉因为分拣延迟错过了最佳保鲜期,直接损失超过 50 万元。车间墙上的 "精益生产" 标语,在堆积的待分拣货物旁显得格外刺眼。
二、从 "实验室" 到 "油污场" 的逆袭
转机出现在一次工业设备展上。李工在角落里看到了研维 YW80—— 一块 8 寸的加固三防平板电脑,展台工作人员正把它泡在模拟油污的溶液里,屏幕上却还在流畅运行 ubuntu 系统的路径演示动画。
"当时觉得这玩意儿有点 ' 反常识 '," 李工笑着回忆,"8 寸屏不大不小,握在手里比以前的 10 寸平板轻便,工作人员说它能在 - 20℃到 60℃正常工作,还能从 1.5 米高摔下来没事。我最在意的是 ubuntu 系统适配,当场就让他们装了我们的算法试试。"
让李工惊讶的是,YW80 搭载的 N5100 处理器配合 8G 内存,运行路径优化算法时,从读取 300 个货位数据到生成最优路径,全程只用了 18 秒,比实验室里的台式机还快 10 秒。更关键的是,它自带的 RJ45 网口能稳定连接车间的工业以太网,避免了无线信号在金属冷库间的衰减问题。
但真正的考验在投入车间试用的第一天。小张抱着 "又要折腾" 的心态拿起 YW80,没想到戴着手套也能精准操作屏幕,冻得结霜的牛肉包装条码,平板顶端定制的扫描头轻轻一扫就有反应,振动提示在嘈杂的车间里比声音更靠谱。"最绝的是续航," 小张说,"从早上 8 点到下午 5 点,电量还有 30% 多,不用像以前那样找插电口充电,急冻库的门都少开了十几次。"
王磊在监控室里看到了更直观的变化:系统后台显示,分拣员的平均行走距离从每天 12 公里降到了 7 公里,路径重合率下降 62%,最忙的午间时段,货物积压量减少了一半。"以前总觉得是算法不行,后来才发现,设备跟不上,再好的算法也是空谈。"
三、藏在细节里的 "效率密码"
在青云肉类的分拣车间,YW80 的 "存在感" 很低,却无处不在。
冷库区的湿度常年在 85% 以上,肉汁和消毒水的混合物经常溅到设备上,但这块平板的 6 级防水性能让它始终保持干爽。一次小张转身时不小心把平板碰掉在金属货架上,捡起来一看,屏幕上的最优路径图毫发无损 ——1.5 米耐跌落的加固设计,比工人的劳保鞋还经造。
李工则对系统定制功能赞不绝口:"我们让厂家把开机画面换成了车间的平面图,还屏蔽了不必要的无线功能,只保留以太网连接,数据安全更有保障。有时候算法需要临时调整,ubuntu 系统的开源特性让我们的技术员能直接在平板上调试,不用来回搬运设备。"
最让财务部门惊喜的是隐性成本的下降。过去一年要换 5 套扫码设备,现在 YW80 用了三个月没出任何故障;急冻库门开关次数减少,每月节省电费近 2000 元;分拣效率提升后,车间每天能多处理 8 吨货物,错过保鲜期的损耗率从 3.7% 降到了 0.8%。
"以前觉得工业设备就是傻大黑粗," 王磊站在焕然一新的分拣车间里,看着工人按平板指引的最优路径穿梭,"没想到一块 8 寸的平板能这么 ' 聪明 ',它不像个机器,更像个懂行的老师傅,知道怎么用最省力的方式把活儿干好。"
四、当 "小平板" 遇见 "大趋势"
如今在青云肉类,三防平板电脑YW80 已经从 "试用设备" 变成了标配,连隔壁食品加工厂的同行来参观时,都会好奇地拿起分拣员手里的平板端详。
"其实我们没做什么特别的," 李工总结道,"就是找对了工具。智能分拣的核心不是算法多复杂,而是能不能在车间这种 ' 不友好 ' 的环境里,把算法的价值实实在在落地。"
王磊则在考虑下一步的计划:给加固平板电脑YW80 定制超高频 RFID 模块,这样不用拆包装就能识别货物信息;再试试 433Lora 模块,让平板能直接和仓储机器人通讯。"以前觉得这些是科幻,现在有了靠谱的设备,好像都能实现了。"
傍晚时分,最后一批牛肉完成分拣,小张拿着 YW80 在终端上确认,屏幕上跳出今天的统计数据:分拣准确率 100%,比上周又快了 15 分钟。他轻轻把平板放在充电底座上,这个在油污、低温、碰撞中工作了一天的小家伙,明天还要继续当车间里的 "路径魔法师"。
或许正如行业专家所说,工业智能化的突破,往往不在实验室的复杂公式里,而在车间里那块被工人握在手里,能经得住摔打、顶得住环境、算得清路径的小小平板上 —— 它不显眼,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每一个生产细节。
上一篇:“all in”AI芯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