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专机在7月24日降落在北京时,国际观察家们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仅仅一年前,她访华的场景还笼罩在某种难以言说的尴尬与谨慎氛围中。
然而这次,从机场到人民大会堂,中方给予的接待规格之高,令欧洲代表团内部都感到意外。更令人瞩目的是会谈间隙的镜头——冯德莱恩与中国高层领导并肩而立,三人笑容舒展,甚至自然地手拉着手合影。这种轻松默契的姿态与去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究竟是何种力量,让这位欧盟掌门人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亲和面孔?
答案或许藏在欧盟如今面临的困境里。
大西洋彼岸,特朗普政府磨刀霍霍,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的威胁如同悬顶之剑;欧洲内部,法国农民抗议的硝烟尚未散尽,德国制造业持续低迷的警报又频频拉响。冯德莱恩此行,表面是为纪念中欧建交五十周年并推动双边战略对话,实则是欧盟在最艰难时刻寻求破局的关键一步。
冯德莱恩(资料图)
她深知,若无法获得实质性支持,欧盟经济可能滑向更加严峻的深渊。
面对欧盟的困境,中方展现了成熟的战略智慧。
中方在会谈中清晰传递核心立场:中欧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的基石之上,任何单方面的优越感与指手画脚都不可接受。中方明确主张双方应共同坚持开放合作,捍卫多边主义,维护二战以来形成的国际秩序框架。这既是原则坚守,也是给欧盟的清醒提示——依附于美国霸权逻辑的道路已行不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此刻的自信源于日益紧密的双边经贸纽带——中国已稳居欧盟最大进口来源国及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在欧洲新能源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更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冯德莱恩离京之际。
她面对媒体,一改往昔模糊立场,罕见地清晰表态:“欧盟强化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并非以损害欧美关系为代价。”这句话如同一块精心打磨的石头,精准地扔回了华盛顿。它不仅是向美国传递的明确信号,更是向世界宣告:欧盟在关乎自身经济命脉的抉择上,拒绝再被他人左右。
这种直白的外交语言,对长期被视为美国政策追随者的欧盟而言,堪称一次战略自主性的觉醒。
冯德莱恩(资料图)
值得玩味的是,冯德莱恩此次访华行程与欧盟内部一项重大决策几乎同步曝光:若美欧在8月7日前无法达成协议,欧盟将启动针对价值高达93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报复性措施,打击范围涵盖飞机、葡萄酒及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欧盟选择在领导人访华这一高度敏感时期公布这份精心准备的“反击清单”,其战略意图不言自明——向中国展示其独立于美国的决策能力,为欧中谈判增添筹码,并安抚内部对欧盟沦为大国博弈棋子的普遍焦虑。
冯德莱恩的“变脸”与临别赠言,其背后是欧盟在多重挤压下的痛苦权衡。
一面是传统盟友美国日益显露的保护主义锋芒与经济胁迫,另一面是中国市场与产业链带来的巨大机遇与依赖。欧盟试图在夹缝中走出一条“中间路线”,既避免与美国彻底决裂,又渴望与中国建立更稳定互惠的经贸关系,以此赢得宝贵的战略喘息空间。
冯德莱恩在北京的姿态变化绝非偶然的个人选择,而是欧盟在全球化裂变时代集体焦虑与自救的缩影。
冯德莱恩(资料图)
她临别时那句看似平和实则暗藏锋芒的话,不仅是对美国的隔空回应,更是欧盟向世界宣告其追求战略自主的强烈意志。当中欧携手纪念五十年风雨历程时,双方关系的天平正经历着微妙而深刻的调整。
欧盟能否真正摆脱对美依附惯性,以独立姿态把握与中国合作的战略机遇?这个问题的答案,将重塑未来五十年的欧亚大陆乃至全球格局。
大国博弈的棋盘上,骑墙者的空间正急剧缩小,欧盟的选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