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天 北京大学法学院
【导读】在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激烈角逐中,《山花烂漫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本文认为,该剧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用影像语言重新书写了“劳动光荣”这一宪法精神的时代内涵,为当代影视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指出,该剧成功规避了两种常见误区:一是没有将张桂梅的公心简单解构为私欲,剧中虽然展现了她对亡夫的怀念和对乡亲的感恩,但更突出了其作为党员和教育者的社会担当;二是没有将这位奉献者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殉道者”,反而刻画了一个既坚持原则又富有人情味的真实形象。这种平衡的塑造,让“劳动光荣”的理念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正如文章所言,劳模的事迹不容易拍好,归根结底是因为劳动光荣的意涵不易把握,把握之后的影像呈现又考验专业精神。面对当下影视创作中唯心主义倾向的泛滥,该剧以“劳动为公”的感动叙事向观众们证明:当“解构崇高”成为潮流时,真正的勇气恰恰是重新相信。
本文原载于《文化纵横》2024年第6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如何用影像书写“劳动光荣”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是根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张桂梅同志的事迹改编而成的。今秋上映以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该剧有一个颇为成功之处,那就是用张老师办女高的经历诠释了宪法上的劳动光荣。我国现行宪法第42条第3款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在劳动光荣受到唯心主义、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冲击的当下,劳动因何光荣,又如何光荣?国家应当怎样落实宪法要求,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倡导包括“敬业”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包括“爱劳动”在内的社会主义公德?(均规定于宪法第24条第2款)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为回答这些问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什么是“光荣”?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作为形容词的“光荣”是指“公认为值得尊敬和称赞的”。宪法将劳动定性为光荣之事,做出了肯定的价值判断,这是我国宪法颇具特色的地方。它约束了涉及劳动问题的公共表达,反对将劳动看作价值无涉或者中立的事物,更不允许否定或者贬损劳动的意义。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无疑是合格乃至优秀的。该剧塑造了以张桂梅同志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的群像,自始至终洋溢着对他们不畏艰险、辛勤耕耘的赞美之情。在倾情的演绎和丰实的细节之中,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变得高大,令人肃然起敬。该剧没有回避对张老师事迹的评价,没有刻意渲染所谓“人性”的复杂,也没有给事迹涂抹暧昧的色彩。相反,该剧鲜明地表现了创办女高的伟大,与所谓“解构崇高”的做法划清了界线。劳动光荣是该剧的主旋律,编剧显然并不在意可能的、认为该剧是“歌德体”的攻讦,这种觉悟来自对宪法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
劳动为何光荣?古今中外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解读。在有的宗教看来,劳动是偷食禁果的惩罚,是逐出伊甸园的苦楚,本身形象偏于负面;而信徒如果辛勤劳动,就是虔诚领罚,便能赎罪升天,获得财富奖赏,劳动的形象又变得正面甚至光荣起来。简言之,劳动的光荣来自其“为信”的属性。而我国宪法的特别之处,在于将劳动的光荣归于其“为公”的属性。社会主义的国家属于全体劳动人民,劳动不仅是为了糊口或者致富等个人目的,更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从而服务于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心底无私天地宽”,超越了私心的劳动者具有足够的觉悟,方能承担起国家主人的重任。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之中,张老师的形象是大公无私的。她为了办女高、教女娃,不吝付出精力和金钱,押上荣誉和前途,乃至牺牲个人健康,观者无不动容并自叹弗如。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劳动者公心的理解容易走向两个错误的极端,而该剧都较为成功地避免了。一个极端是将公心解构为私心。比如,断言张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由私人欲念驱动的,至少私心比公心的影响更大或更深。人的动机固然是多样的,如剧中和真实生活中的张老师所言,她的奋斗确有怀念亡夫和报答乡亲救命之恩的成分。然而,在她已经成为全国党代表而“功成名就”的时候,是对山里孩子的责任感驱使她重新出发,兴办女高;在女高开办初期严重受挫的时候,是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给予她新的力量,于是有了党员教师集体重温入党誓词的著名场景。张老师事业的大方向和原动力都出自公心,这是不应也无法回避的事实,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对此坦然做出了正面描述。
另一个极端是用公心吞噬私心,将为公者塑造成不通人情、不顾体面、不懂自处的“殉道者”。比如,在教师有难处时一味指责,要求克服而不帮助解决;平时不修边幅,容貌和衣着甚至显得邋遢,这都并不符合张老师的实际。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很好地避免了这种偏向。剧中的张老师对教师们要求很高,更关心教师们的生活和成长,嘘寒问暖,化育人心,赢得了教师们的一致爱戴,凝聚起充满战斗力的集体。张老师虽然节衣缩食,但是她的衣服不论多旧,始终整洁端庄。一个细节是:张老师为了给女高“化缘”,搭乘运猪车连夜返校,连衣服都没换就去见“金主”,引得县里领导诧异莫名,这恰恰表明她平时行事的方式并非如此。劳动者要有公心,也要关心个人,善于协调原则性与灵活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办成事、办大事,“好人”才会成长为“能人”,也才符合宪法对于公民的期待。
如今,宪法上的劳动光荣面临诸多挑战,而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为克服这些挑战提供了启发。挑战之一来自唯心主义的观念。根据宪法第24条第2款,国家要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而公办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无疑具有“寓教于乐”的性质,应当发挥教育功能。唯心主义的常见表现是将事物的发展、事业的成败过分归结于当事人的心态,仿佛只要“发愿”就能“心想事成”(主观唯心主义)或者“心诚则灵”(客观唯心主义);至于客观条件的约束,以及通过行动改变客观条件的力量,则受到贬低乃至忽视。影视工作者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之间有距离,如果不踏下心来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就容易走唯心主义的“捷径”,将客观矛盾曲解为心理之争。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在这个方面做出了表率。包括主演小宋佳在内的摄制团队认真观察张老师和女高,发掘了张老师较少获得报道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对于她的事业相当重要。例如,张老师其实是个善于周旋、能屈能伸的人,很会调动包括领导在内的各方力量,对各种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想办法、求实效。女高是张老师带领团队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不是自我感动、对谁祈祷或者感化了谁就能够成功的。最终,是办学的实践给了张老师和团队以启发,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思想觉悟也不断提升。
当代劳动光荣的另一重挑战来自资本主义。同样是在第24条第2款,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在人民中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资本主义将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其帮助资本增殖的能力联系起来,能力越大就越光荣,这对劳动光荣构成冲击。一度引起热议的“资本家当劳模”现象,就反映了“资本光荣”与“劳动光荣”之间的张力。今天的社会固然不只承认劳动的光荣,包括劳动和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对经济发展有所贡献,它们不仅分享发展成果,也在一定意义上分享荣光。然而,唯有劳动的光荣被接纳为宪法价值;宪法第42条第3款要求国家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正是为了彰显劳动而非其他事物的光荣。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回归了劳动模范的本真意涵。资本主义大潮的冲击下,张老师把女高当作阵地来坚守,她用行动证明劳动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有着与资本截然不同的光荣。
当代劳动光荣的再一重挑战来自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根据个人在消费而非生产中的角色来评价人,消费档次越高、消费品越丰富就越光荣。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张老师属实谈不上光荣:她连件高级衣服都没有,甚至参加全国党代会时穿的裤子还有破损,惹得采访她的记者都看不下去。但是,她会自掏腰包,给长年不着家的行政骨干发奖金,给年轻教师家庭凑启动资金,出手颇为慷慨。在张老师看来,金钱和消费从来只是干事业的手段而非目的,更不会和个人的评价联系起来。电视剧《山花烂漫时》所展现的这种消费观念,对于纠正消费主义偏向是有作用的。如果光荣的标准从消费复归生产,那么,张老师就是当之无愧的先进生产者,是教育战线上的“大国工匠”。
劳模的事迹不容易拍好,归根结底是因为劳动光荣的意涵不易把握,把握之后的影像呈现又考验专业精神。电视剧《山花烂漫时》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我从劳动光荣的角度简单谈一谈,算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小注。
编辑|渡波
下一篇:医生建议小毛病先问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