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部剧不火啊!!!!
创始人
2025-07-20 21:00:08
0

“第一,我没有二十四小时都在学习……”

“第二,我们翻墙逃课……”

“第三,我不再努力去成为一个合群的人……”

如果你刷到过那个引爆社交网络的高中散学典礼视频,一定会对这些掷地有声的台词印象深刻。

在一所高中的散学典礼上,一名“不着调”的实习班主任被开除了。

但他的学生们却为了他而站上了学校礼堂。

看似是在做“自我检讨”,其实却发表了一次很热烈大胆的青春宣言。



一分钟的视频不长,但台词代入感极强。

尤其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做题家来说,简直句句都很戳心窝子。

评论区也吸引了很多真情实感的观众,而这份强烈的共鸣,来自一部“查无此人”的冷门剧——《再见十八班》。

无明星、无IP、导演编剧演员全员“素人”,播出半年豆瓣仍未开分。

是的,这可能是我们到目前为止,安利过的最小众的一部剧了。

但它的死忠粉也有不少,豆瓣评论区有好多真情实感的五星。

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们也去看了这部剧。

这可能的确是你从未见过的那种国产校园剧。虽然它在制作上并不完美,但在“质感”上却很真诚动人。

相信我,只要熬过前三集,你绝对会真香。

首先,这部剧做了一件很对的事情:

剧中的学生角色,均由18岁以下的真实高中生出演。

最开始也会觉得,是不是在搞噱头,或者还是剧组太穷了,请不起演员,所以才找了一群素人。

但架不住,人家高中生演得是真好啊。

镜头前的他们,没有表演痕迹,只有未经修饰的青春原生态:

课堂上随性的小动作,



课间肆无忌惮的打闹嬉笑,



排练合唱时镜头扫过的每张脸都挺有意思,朴素的脸上全是生动。



大太阳底下没有保留的动作和呐喊,是十几岁独有的溢出屏幕的青春感。



这些孩子们的青涩、笨拙、眼中未经世事的纯粹,带着一股任何专业演员都难以复制的生命力。

看他们,就像看到了自己高中时代身边那些鲜活的面孔。

不需要美颜、滤镜,他们的真实,就是最能打动人的。

这份“真”也延伸至剧作本身。

全剧都没有什么悬浮的狗血或甜腻的糖水情节。

而是扎实地根植于真实的校园土壤,探讨成长、教育方面的真问题。

你可能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能把运动会拍得这么燃。

即使有同学掉队,全班所有人也会一起陪着她跑完,为她摇旗呐喊到最后一秒。



即使她最后倒在终点前零点几秒钟,所有人还是乌啦啦地拥上来。

结果并不重要,从站上跑道的那一刻起,她就是全班的英雄。



全剧的最大高潮之一,还是四个高中生去参加国际数学竞赛。

数学竞赛,这应该很枯燥吧?

可是,少年在白板上奋笔疾书、全力以赴的样子很燃。这比任何“超能力”都要动人。



宣布结果的那一刻,他们的汗水、激动、狂欢,甚至台下老师微红的眼眶,都很动人,是独属于青春集体的高光时刻。



还有拿过奖之后,老师和学生在台下很臭屁地说:“很简单啊”“我早就讲过了”“是你上课没听讲吧”。

就,这种活泼和嘚瑟劲儿,都太活人了吧。



这些情节不仅让我觉得很真实、很有代入感,其实也会很感动。

《再见十八班》扎扎实实地复刻了我们经历过的校园日常。

它并没有回避“平淡”,反而把那些做题、上课和课余生活,都拍得热血沸腾、鲜活生动。

是的,有人在拍你的青春,而你的青春并不枯燥乏味,它们在镜头面前也可以很燃、很热血。



这也是近年来国产剧中少有的、真正深入探讨应试教育的作品。

它打破了以往的校园剧那种“麻辣鲜师”的类型窠臼,反而玩了一手漂亮的错位。

曾经的“不良少年”宋老师满腔热血,想改变垫底生,却被塞进了全是尖子生的一班。

而严苛自律的优等生谭老师,却阴差阳错接手了吊车尾的十八班。

也正是借由这种方式,它勇敢撕开了校园的光鲜表象,照见双面青春。

你可能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一部国产校园剧,真实地拍出了“班级滚动制”。

即,一班考试的最后一名学生,是要被“清退”到二班的。



一班的光环下,那种被隐形的恐惧和压力。它像无形的鞭子抽打着每个人。

你以为学霸们都是游刃有余的天龙人?但总有一个人要做最后一名。所以总有一个人要给班上“拖后腿”,承受所有人的冷落和白眼。

她会将离开一班,视为一种解脱。



而哪怕班上看起来最优秀、学习毫不费力的“天才第一名”,放学后回到的也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只有监控和外卖的家。



父母对她没有关爱,只有监视和苛责。每一次考试都让她窒息。她从来不会为自己骄傲,她只想逃离这一切。



宋老师的到来,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

作为曾经的差生,他理解被规则碾压的痛。为了反抗不公平的“滚动制”,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举动——他发起了一场模拟滚动制的测试。

突击默写下,随机抽到最难篇目的同学拖累了全班无法放学。她曾标榜的“优胜劣汰”在此刻成为了压垮自己的那根稻草,在只谈竞争不谈情感的精英班级面前,她尝到了冷漠的滋味。



宋老师这个看似过分的举动,反而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戳破了尖子班虚伪隐忍的平静和疼痛。

这一幕,堪称全剧最大胆、最“敢拍”的场景之一,也是观众直呼“解气”的一集。



这些关于应试教育、学生心理的讨论,或许来自创作团队本身。四位女性编剧都是曾经的“做题家”高材生,她们以切身经历为刃,大胆剖开了精英主义光环下的病灶。

一班的尖子生必须完美,无时不刻在被规训和自我规划,承受着巨大的心理重压;十八班的差生们则挣扎在自我认同与外界偏见的夹缝。

在老师、在家长的心里,被分到十八班等于被钉到了耻辱柱上,他们永远都是坏孩子,虽然努力想撕掉“差生”标签,却总被先入为主的眼光钉在原地。



谭老师从最初的刻板严苛,到学会倾听、理解,甚至于为了维护学生与体制对抗,她的成长线同样动人。



这也是这部剧做得很棒的一点。

它的格局并不止于校园围墙,而是巧妙地用双线并行,交织起“05后”高中生的热烈青春与“95后”的后青春期阵痛。



宋老师和谭老师,最开始都只是踏入社会的新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缺点,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好老师”。

但在教导、帮助这群孩子的过程里,他们也在被这群孩子们所治愈。

十八班让谭老师放下了与父亲的心结,真正找到了自己想走的路。



宋老师也从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变得更现实、更有担当,他学会了如何去保护自己的学生、 帮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而在他们身边,还有一群同样重要的朋友们。

他们曾是上一代“十八班”的年轻人,也合租在一起,成为宋老师和谭老师的“狗头军师”。



这些人面临着和中学生惊人相似的烦恼:职场PUA、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家庭与人际关系的复杂……

二十几岁了就是大人吗?可是他们每个人,也还在跌跌撞撞摸索成人法则,与高中生的故事遥相呼应。

可能尤其令人动容的还是国际数学竞赛的部分。

在这场戏里,数学同时救赎了两个天才。

上一代“十八班”的数学天才陈家伟,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数学,变成了疲于奔命的打工仔。



这一任“十八班”的数学天才任意,同样也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数学,整天靠倒卖学习资料赚钱。他嚣张地质问班主任工资多少,一句“我赚得比你还多,所以请问老师,学习到底有什么用?”叛逆,但道出了现在年轻人共同的困惑。



但,在两位良师益友的鼓励之下,任意加入了竞赛选拔,陈家伟也成为了竞赛教练。

当任意终于不再回避热爱,在台上解开过去的心结时,台下的陈家伟,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机。



一次竞赛,唤醒了他们的热爱与天赋。也让他们终于下定决心,要更坚强地做自己。

还好,任意没有成为下一个“陈家伟”。还好,陈家伟又变成了高中时的“陈家伟”。

这些“青春期”和“后青春期”的一道道呼应,让人发现,长大从不是一瞬间的事。对于这一代的学生和年轻人来说,与过去和解、成为独当一面的大人,往往需要更多的勇气。



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了青春群像的另一种可能。它讲述的是热血的班魂,令人动容的师生情,也是肝胆相照、互相扶持的友情。

依靠对人物群像的细腻刻画和真实、生活流的叙事,它有力地证明了,青春片不用讲爱情也可以好看。



真诚是唯一的答案。

《再见十八班》或许不完美。它透着“素人”团队的青涩和肉眼可见的贫穷,但它的光芒,恰恰来自这份笨拙的真诚和坚持。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它虽然小众,却能打动这么多的“自来水”——因为它拍出了我们心底关于青春最真实、也最珍贵的共鸣,也让我们愿意为这样一部“小众”佳作发出声音。



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跳”进商场中庭,上海市青少年... (来源:上观新闻)霹雳舞“跳”进商场中庭,在炎炎夏日刮起青春风暴。7月20日,为期两天的上海市青少年...
善待每一种状态下的自己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结直肠癌术后居家健康手册》彭俊杰 邹海 蔡三军 人民卫生出版社当结直肠癌的阴霾...
景顺长城创业板50ETF季报解... 景顺长城创业板50ETF于近日发布2025年第2季度报告。报告期内,该基金在份额、收益等方面出现了较...
美加墨世界杯前,美国要求墨西哥... (来源:上观新闻)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19日发布针对墨西哥航空运营商的一系列措施,理由是墨西哥政府...
《写信的人:老舍及其他》:写信...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写信的人:老舍及其他》 傅光明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4月,本书作者傅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