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史诗谱新篇
林焱(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浴血荣光》一开场就展现出宏绰气势,也营造出影像叙事新的谋篇布局。第一个剧情场面是毛泽东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给学员们讲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形势和开展革命斗争的前景。徐特立到临课堂,还给毛泽东带来外文版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全剧正是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开篇,以毛泽东思想产生国际影响为起点。
作为大型电视剧第一集,呈现立意的高度,同时也开始构造以下平行叙事的结构。另一条重要的叙事主线就是八一南昌起义。激烈的起义战斗、特别是兵力悬殊的激战是很能吸引观众的,而且这场起义的历史知识是观众们所熟悉的,《浴血荣光》则着力于群像的塑造和多角度的冲突展开。南昌起义最艰难的态势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谋略过程。7月27日周恩来到达南昌,在江西大旅社召开会议,成立前敌委员会。双方兵力的对比和布署,敌方指挥员的行动和控制,都作了详实的了解与安排。周恩来的气度壮阔、贺龙的威风刚毅,叶挺、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刘伯承诸个英勇情态都有精准的表达,一个个人物塑造,篇幅虽不多,但个性鲜明。当然还有张国焘的偏见狭隘,由于他的阻挠,起义时间由原先的计划推迟到8月1日凌晨4时。前敌委员会诸将军的情绪性格也进一步呈现得更鲜明。
周恩来以高度的理智和最博大的气概应对着各方面的态势。这段有长度、多起伏的激烈的情感冲突,是这段剧情中最精彩的篇幅。
徐特立从长沙来到南昌,把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和周恩来指挥的南昌起义两个叙事块面联系结合起来。这可以联系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散点透视”,就像巨幅山水画,画面上有多个视觉焦点,多个风景区块,而从整体上看又都联系成一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各个时期在各个地域中都有丰富、多样的故事、人物和情节。
《浴血荣光》中形成“散点透视”“平行叙事”的,还有在福建长汀的这一部分:邓子恢、张鼎丞带领的红色革命。本片集中在福音医院搬迁转移的这段情节,表现此时闽西革命十分艰难的形势,为将呈现的如火如荼的福建红土地革命发展埋下伏笔。
剧中也出现鲜为文艺作品提及的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关系,还有此前元配毛福梅、伴侣陈洁如等。本剧以平静、纪实的风格,记述了蒋介石在婚姻生活方面的取择,提到因宋庆龄的关系他要信仰基督教的一笔,与此时蒋介石背叛革命、大举屠刀杀害革命群众等事件形成并行叙事,是一节非常尖锐彻骨的“散点透视”。
在工具、技术、材料各方面进步的条件下,当代视觉艺术发展很重要的一面是“高清化”,即像素、细节、质感的大提高。《浴血荣光》运用了很多“高清”化的表现手法,对革命形势、人物形象作了非常精致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社会历史含量,强化了作品的思想精神内涵表现效果。
全剧开篇,三弟毛泽覃告诉毛泽东16岁的李爱莲已经被杀害的消息,出现李爱莲等烈士被杀害的画面。这组画面的人物造型、化妆、动作,都经过大力渲染、强化的,是对革命局势高清晰度的表现。全剧开场就表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下的恐怖。也正同时,1927年5月的长沙,徐特立下天桥走进长沙火车站。这时,白色恐怖中,有青年人一边散发报纸,一边高声宣传:“蒋介石背叛革命、背叛中山先生……在南京另立政府,叛贼何健、许克强制造马日事件……”有的影片也用卖报的叫声介绍社会背景,本片把所介绍的社会背景更详实,而且还表现这个在徐特立眼前被敌人当场击毙的是他的儿子徐笃本,是湖南农民协会宣传部部长。这更把当时社会、家庭生活和革命者的处境“高清化”。
第三集剧情表现瞿秋白到访毛泽东家的情节。除对话中带出很多革命发展的形势介绍之外,剧中还有一个很有意味的细节。杨开慧为瞿秋白煮了一块大豆腐,瞿秋白很乐意、很嘴馋地吃了。这是表现瞿秋白生平的“高清”的一个细节,非常生动、深刻地表现瞿秋白的形象。了解瞿秋白生平经历的观众可以由此联想到他在狱中被处决之前写下的留念吃豆腐的话。
《浴血荣光》经常用到影视“闪回”的镜头。在一段较完整的叙事中,出现一小节画面动态与色彩对比强烈的镜头。如贺龙在作战事的安排时,闪回他担任讨袁总指挥带领骑兵冲锋的画面。又如毛泽东在给年轻人讲述革命形势时,出现的农村革命的画面。“闪回”是影视的一种常用镜头处理,在《浴血荣光》中,明显处理得鲜亮、美焕。不是像通常影视中的对叙事的回忆,而是对革命的一种赞美和歌颂,把瞬间一闪而过的场面加以强化与凝练。
本片导演兼编剧对这段历史和这片土地的深入了解是谱写这段史诗的功底。有了《古田军号》等作品的创作经历,陈力导演多次在跟朋友们交谈中说:“福建是我的福地”。这片土地上经历的红色岁月、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毛主席的足迹、这片土地书谱写的革命诗篇,调动与深化导演的创作激情与创作功力。《浴血荣光》是红色军队的高昂、宏亮的历史诗篇,必将响亮地回荡在每个观众的心间。
来源:福建评协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