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创作者,并不惧怕AI的到来
创始人
2025-07-12 12:41:36
0

AI大行其道的年代,人类难道真的要去与机器竞争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辩论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在不同创作者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与技术共处,以及如何用思辨性的视角看待“创造力”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作者 | Ariana

编辑 | 宋爽

题图 |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以创造力为核心的行业一度引领时代的风向,可是今天,它的命运正在不断被改写。

AI技术全面渗透进创意产业的每一道工序,软件的升级不断拉低创作的门槛,也在重塑行业的规则。依靠创造力谋生的人正在经历着空前的身份危机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艺术生”,最先看到的大概率不会是他们的作品,而是就业焦虑、转行方向和铺天盖地的自嘲与调侃。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创作”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了,更深层的问题却逐渐浮现:是人借技术表达,还是技术借人之手生成内容?AI大行其道的年代,人类难道真的要去与机器竞争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辩论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在不同创作者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与技术共处,以及如何用思辨性的视角看待“创造力”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在平面设计师何见平看来,设计工作讲究的是一种“心法”。信息过载的年代里,设计师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深度思考。长期的教学实践下来,何见平还发现:“设计教育的核心与传授技法无关,真正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设计的思维。”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充满不确定性的AI工具,在艺术家颜文笛手中被精准、高效地运用,搭建出一个个难以用语言归纳的精神世界。她的CGI影像作品《胡桃宫梦志》以真实史料为基础,通过艺术想象探索一个虚构人物的精神世界,将观众带入一个横跨中欧、虚实交织的知识幻境。“这种创作方式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我的想象力,让我快速以繁主义的方式构建一个异托。”她说。

艺术家组合孙天与菲尔·古希特则将目光对准了技术的背面。他们的影像作品《40纪元》描绘了声音模型的训练过程,让我们看到智能系统背后被掩盖的人类劳动,其中既包含大量重复性的数据输入、标注、调试工作,也夹带着难以衡量的情感、伦理与文化成本。在他们看来,技术并非中性的,它正在悄无声息地重塑人类的情感结构与自我认知。

将工作“外包”

人工智能工具的进化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ChatGPT刚刚面世时还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现在,它已经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图像、设计logo,甚至生成视频。一切都变得如此高效、便捷。理论上讲,我们应该可以过上恩斯曾经大胆预言过的那种“理想生活”——把繁复的工作“外包”出去之后,我们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寻找乐趣,或者将思绪转向更有价值的领域。但现实好像恰恰相反,越来越智能的AI工具不仅没有简化我们的工作流,反而将人推向更大的危机感之中。

工具的进化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与此同时,“好的设计”也越来越稀缺。何见平心目中“好的设计”建立在三个基本维度上: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打动人心、具有美感。这与胡适对“好文学”的三点判断——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遥相呼应。他进一步引用了日本设计师石冈瑛子的标准——原创性、革新性与超越时间的持久性——作为评判优秀设计的另一组坐标。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然而,AI创作工具的普及加剧了大众对“速度”的追求,设计师们不得不加快交付节奏以应对这种趋势。“被压缩的,恰恰是最宝贵的思考时间。”何见平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磨作品,就容易倾向于用夸张的表现形式来掩盖作品内在的不成熟。思考一旦被过滤掉,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繁荣的表象只是一种障眼法。”

“真正的平面设计师不会有太强烈的危机感。”何见平坦言,“有些人只是从网上搜集素材、筛选拼贴再略修改,就把它当成自己的‘作品’,那么现在AI完全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更快,他们的工作自然会被取代。”AI技术的平民化,让许多本属专业的工作开始向大众开放它模糊了设计师的职业边界,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人的创作实际上缺乏原创精神与判断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革新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与工具争夺创作主权

尽管AI工具正在不断改变创作方式,颜文笛却从未将它视为可以“接管”艺术家主权的存在。她的影像作品《胡桃宫梦志》刚刚获得了第六届VH AWARD大奖,目前正在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展出,其中大量使用了图像生成、声音合成和虚拟引擎建模等工具。

颜文笛的创作以史料为基础出发点,通过艺术想象探索一个虚构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由此提出某些在学术世界之外也仍具思考价值的问题。她表示:“通过CGI技术,我可以对每个镜头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最精细化控制。这种技术手段使我的影像能够承载更多源自历史研究的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启发性的新颖叙事。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我对AI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感。”颜文笛强调,AI并不参与她创作的起点,尤其是在构思文本、建立逻辑、打磨语言的阶段,“即便自己写的文字生硬,或者卡在一个段落想不出来,我也不会让AI介入。文本是影片的骨架,是核心、最‘我’的部分。”她更愿意把AI视作一种协作对象——介入时机必须准确,方式也需审慎。

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创作方法中,技术的角色被界定为可调度、可控制的工具,而非主导创作方向的力量。“我从来不认为AI是威胁我的存在。做艺术作品时,更重要的是我作为人在世界中的感受,以及把这个体验转化为某种叙事的过程。”颜文笛说。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技术在创作中的定位,正是当下的艺术创作乃至艺术教育都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高校开设了以“传授方法”为主的课程,何见平并不否认这种转向的必要性,但他认为,不该因技术革新带来的焦虑而忽视艺术教育的根本使命:“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培育一种独立的艺术观点,或者说艺术思想、设计思想,这个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他引用麦克卢汉的观点——科技一旦落伍,它将成为艺术——进一步解释道,“科技无非是我们用于表达的众多媒介中的一项,如果过分关注技术而忽略了所谓的‘人文素养’,我们终将受制于科技、受制于文本。”

在何见平主导的DSa设计工作坊中,教学并不围绕工具本身展开,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能够穿透技术表层的思维方式”。他希望学生能回到问题的根本,真正理解设计的内涵。在这种教学理念下,AI是一种需要被整合进思维结构、服务于思想表达的工具。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技术背后,是谁在劳作?

在关于AI的讨论中,我们总习惯聚焦它带来的“效率革命”,却很少进一步追问:智能系统高效运转的背后,是谁在为这一切提供基础?我们又要为之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艺术家孙天一与菲尔·古希特通过他们的影像作品《40纪元》正面提出了这个问题。这部半虚构的影片讲述了人类训练声音模型的过程,展现了一个个体被系统持续“征用”的经历:她反复朗读、修正语调、调控呼吸,将自己声音的每一个细节献给模型,用以训练它成为“更像人”的存在。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40纪元》的灵感来源于孙天一与菲尔·古希长期以来共同训练的一个智能声音模型项目“起初只是一次技术层面的研究,但很快就演变成一个在情感、观念与伦理层面都更为复杂的探索。”他们提到。这种训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经历至少40epoch(训练轮次)这意味着影片中的女主角需要一次次进入系统,重复相同的语句、不断地变化语气……最终她甚至无法分清哪些声音是她的,哪些是模型的。

两位艺术家之所以拍《40纪元》,是因为人们在谈论AI时太容易忽略人的存在而这部作品恰恰提醒了我们:技术系统并不是凭空而来,它由无数重复、廉价、边缘化的劳动堆积而成。

《40纪元》在展览现场。(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这不仅指向AI背后的“数据体力活”——数据标注、声音捐赠、模型测试——也隐喻现代技术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磨损。一个日常运转的AI模型,需要持续占用大量服务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无谓运算。仅一次模型训练可能就会消耗上百万千瓦时的电力。“智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全球性的电力与数据劳工系统中被吞吐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工具“压榨”的人们无力抵抗,就像《40纪元》的主角一样,在重复的劳作中被兼并。孙天一与菲尔·古希特发现:“这些结构往往深入到我们的日常,以至于‘反抗’甚至不被视作一种可行的选项,更多时候是一种缓慢而无声的吸收:个体性在这些系统面前逐渐退让,几乎不被察觉。”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对“劳动痕迹”的关注,在何见平为艺术家厉源设计的展览海报中也得到回应。这位艺术家曾在2023年担任Design Summer论坛的演讲嘉宾,回忆起厉源的作品,何见平认为那是一种“与发展背道而驰的东西”,却“坚硬有力”。为了还原这种感受,他找到一座被遗弃的造纸厂,让石刻匠人在砖墙上一笔一划凿出了览标题“成为厉源”。“数码时代,我期待这样的评论:‘P得像是真刻出来一样!’”何见平这样说。

数字技术不断消解着“真”与“假”的边界,这种真实、缓慢、有损耗的劳动,让我们又重新回到最初问题上——在一切都可以运算的今天,还有什么是不能被替代的?

(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我们开始格外在意那些无法轻易复刻的东西:一块砖墙的凿刻声、一段语调的微妙变化、一句未被润色的笨拙陈述。正是在这些“低效”、缓慢、带有瑕疵的过程里,我们才再次确认了某些经验的不可替代。

创造力不只是生成内容的能力,它更关乎对世界的感知方式。而“艺术生”这个身份——在调侃、自嘲与质疑之下或许仍有被重新书写的可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世人只知鳌拜掌握朝政 却不知道...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鳌拜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在这时...
吴国国力远胜于蜀国,陆逊却从未...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陆逊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
欧盟最后一搏失败?特朗普30%... ► 文 观察者网 齐倩当地时间7月12日早,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墨西哥和欧盟征收30...
新奥股份拟私有化新奥能源并在港...   近日,新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私有化新奥能源(0268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