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赛道又添新专业,志愿填报该不该冲?
创始人
2025-07-04 21:41:49
0

文 | 锌刻度,作者 | 许伟,编辑 | 黎文婕

连日来,随着各地高考成绩发布,以及志愿填报紧锣密鼓的进行,高考生的选择困难症达到顶峰。

总说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但近年来以张雪峰为代表的教培圈“网红”也带起来一股“三分考,七分报”的风气。这两种观点看似极端,实则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两者的双重重要性。

毕竟分数是基础,而志愿填报这一环节,不仅关乎考生未来的学业道路,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职业方向和人生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教育部突然放出大招,增设了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在内的29种新专业,给志愿填报“加了新选项”。考生有了更多元的志愿填报选择,也由此反映出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对具备人工智能等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

若以就业为导向,选择教育部新增的人工智能教育等蓝海专业,毕业时是否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新兴专业所对应的是更加紧缺的人才市场,该如何权衡短期就业竞争力与长期职业发展潜力?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考生在进行志愿填报时,心态和需求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靠新专业能捧上“金饭碗”?

如果将视野放宽到更多应届生身上,其实不难发现,在高考后报志愿这件事上,“求稳”才是大多数考生及其家长,他们内心深处的共同诉求

从这类受众因为“求稳”,捧出来一个坐拥千万粉丝的教培圈“网红”张雪峰,造就了一个千万人争抢的热门专业报考现象,乃至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志愿填报咨询产业……就能看出大家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以及对于“正确选择”的极度渴望。

因为“张雪峰们”提供的是一种看似确定、可量化的选择路径,为对应需求者找到了精准的心理慰藉和行动指南。

那么从就业的角度来看,选择报考新专业就成了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冒险

一方面,新专业通常紧跟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毕业生有望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占据先机;另一方面,教育相对就业更加滞后,跟随新兴产业爆发而设置相应教育门类,考生很有可能成为新专业首批“试验品”,毕业时面临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

具体而言,以人工智能教育专业为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掌握了相关技能的毕业生,大概率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4月,《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预计2030年在中小学中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这也意味着,将来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从教师的发展到实践平台,都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创新重塑。新增设的人工智能教育专业,无疑为转型阶段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资源保障都打了一剂“强心针”,教育供给,正努力赶上时代浪潮。

“在产业爆发初期,由于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企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来推动业务发展。此时,人才的稀缺性,使得早期进入该行业的从业者,能够获得较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及较高的薪酬待遇”。来自某重点本科大学的老师张琪告诉锌刻度,选择进入新兴专业领域的考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源:中国政府网

然而,新专业的设立通常伴随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由于新专业缺乏历史数据和成熟的培养体系,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可能尚在完善之中,这都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对此,张琪也表示,“新专业的设置往往是在相关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或展现出巨大潜力之后。这就意味着,当首批学生毕业时,虽然该领域可能依然火热,但竞争也可能异常激烈。当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时,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就业竞争还将加剧,这也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用张琪的话来说,这时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数量,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包括专业技能的深度、创新能力以及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力等,“为了适应这样的情况,应该培养自身的学习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押注当下,还是抓紧未来?

在冒险和求稳之间,能否找到一条既顺应时代潮流,又能确保个人职业发展的稳妥之路?或许,深入到这类人才培养的更前端市场,能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和答案。

从结果来看,本科教育相对滞后,但不少职业培训机构更早捕捉到人才市场对特定技能的需求变化,并迅速调整了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

仍是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锌刻度观察到,一些职业培训机构推出了不少针对人工智能的课程,如智能算法、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旨在帮助学员快速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和应用,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据某培训机构的从业者透露,“我们跟一些用工企业有合作,会先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再根据需求定制化地设计我们的培训课程。这样一来,学员在完成学业后,不仅能迅速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还能快速上手实操为企业创造价值”。

该从业者强调,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化教育模式,能够为学员提供一条更短、更直接的职业发展路径,有望让他们在行业发展初期入场,去挣那波“热钱”。

市面上出现不少短期职业培训课程

不过市面上繁杂的培训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打着“速成”的旗号,承诺短时间内就能让人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但实际课程内容浅显,缺乏深度,难以让人真正学到技术。有的机构则过分夸大就业前景,忽略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导致学员在课程完结才发现实际情况与预期大相径庭。

相对更加靠谱的,无疑是那些真正具备教育资质、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质师资力量的专科院校。

锌刻度查询到,目前国内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专科院校不少,如号称“专科小清华”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内“双高计划”院校之一的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在2019年揭牌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于当年秋季正式对外招生,这一时间点远在“AI+”产业迎来爆发前。

专科教育凭借其“技能精准化”“就业短平快”的特性,在人才输送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在产业初期的紧缺岗位竞争中,他们通常比本科生更具实操竞争力。不过长期来看,这种优势可能会随着产业的成熟,以及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减弱。

从事专科教育多年的方宇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指出,如果考生更注重短期的就业机会和实践经验积累,职业化教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一些新兴产业爆发初期,能够凭借技能优势迅速进入职场,获得实践经验。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它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相对狭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和行业的深入发展,可能会面临课程内容迅速过时的风险。”

本科教育则能提供更多成长和晋升的机会,“如果有志于在某个领域深入发展,或者希望在未来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本科教育是更好的选择,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后从事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事实上,不论这一届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是出于兴趣还是考虑现实,是想要冒险还是追求稳妥,他们的决定必然影响着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轨迹,但每一种选择背后的结果都是未知的。

市面上有一种说法,不管“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走到最后都逃不开“二八定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要将自身能力锚定到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那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行业如何起伏,都能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志愿填报已成“持久战”

“我觉得选专业这件事,应该在个人兴趣和就业前景中,取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平衡点”。作为今年的应届高考生,赵铭自从查到高考分数的那一刻起,就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

他很明白,自己的家庭条件普通,没有雄厚的经济背景为他提供无限试错的机会。父母辛苦了大半辈子,以他们的社会经验做判断,更希望赵铭能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将来可以拥有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工作,为自己铺一条相对安稳的人生道路,“毫无疑问,就业是终极目标。不过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热门岗位对应的专业,是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或者很难驾驭的,也没办法说服自己非要做选择。”

但想要两者兼顾,并非易事。在打破文理分科的“新高考”模式下(截至今年,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实行“新高考”),对考试选科要求更精准,更适合对专业有浓厚兴趣和志向的考生报考,这就要求考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相当于把选专业这件事的战线拉得更长了”。如果说过去的志愿填报,是出分过后根据分数和排名,在短时间内权衡利弊做出理智的决定,那么现在至少从高中选科开始,考生们就需要提前思考和了解,为自己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今年,多数省份采取院校专业组报考模式,高校将选科一致的专业或专业类,放在同一组内让考生进行填报。以南昌大学为例,针对选考科目是物理加化学的考生,学校设有计算机电子信息类、工程制造类、临床医学类等不同专业组。

如此一来,意味着考生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必须对未来可能的专业方向有一定的预设。这种前置的选择压力,让许多像赵铭一样的考生感到既焦虑又迷茫,因为此举不仅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还促使他们更早开始探索自我,明确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仅仅依靠分数和排名,来判断自己应该填报哪个志愿是远远不够的”,赵铭发现,只有深入了解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以及个人的兴趣所在,才能做出最符合自己长远发展的选择。

同是应届考生的刘琳,或许由于其父母曾直白表示过可以为她的人生托底,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显得更加从容。

刘琳认为,比起考虑就业前景,更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激发自己热情、让自己愿意倾注心血的方向。她甚至笑称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比起现实的安稳,更愿意追求内心的热爱和满足。

不过刘琳的看法,可能和当前舆论场上普遍强调的“实用主义”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市场与志愿专业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的志愿填报策略能够帮助考生避开竞争激烈的热门专业,以前瞻的视野去发掘那些具有潜力的新兴领域或行业对应的专业,这也是“张雪峰们”所倡导的理念,以及他们获客的核心理由之一。

舆论场上普遍强调的“实用主义” 图源:小红书

“说白了,现在大家经常提到的就业困难,还是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加上个人多元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如果在个人层面长久保持学习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技能,我相信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这种困境”。刘琳甚至觉得,选专业时到底是以兴趣为主,还是以就业前景为主,并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当一个人对某个专业足够热爱与投入,更能激发出其潜在的创造力与韧性,这种内在动力在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如此一来,也更契合“新高考”模式下,对人才筛选和培养的初衷。

因此,刘琳与赵铭的选择也算是殊途同归,“我觉得,应该在追求兴趣的基础上,叠加对现实世界的考量,比如通过实习、社会实践之类的方式,提前了解心仪专业的运作机制及所需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

按照刘琳的说法,社会和时代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要自身综合素质过硬,即便到时候专业与直接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不高,也能凭借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强大的适应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只是这条路,需要更多的自我探索与自我驱动,其中存在很多不确定,不适合求稳的人去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资金支持项目带动 抓痛点解难题 □李菲菲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支持政策点击贷款贴息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银行贷款进行贴息,固定资...
江苏 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 转自:贵州日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五山滨江片区景色宜人。 新华日报记者 陈俨 摄 新...
“三个一”书写绿色答卷 转自:贵州日报桃源河美景。修复后的扎佐街道新柱村黄鳝坡砂石矿山。修文县扎佐街道高潮村阡陌相连美景如画...
俄军对乌克兰进行大规模打击 转自:辽宁日报 新华社莫斯科7月4日电 (记者赵冰) 俄罗斯国防部4日通报说,过去一夜,俄军使用陆基...
京津冀|制定统一税收标准 加快... 转自:千龙网蓝庆新清晨,汽笛声划破薄雾,满载集装箱的巨轮靠泊在天津港。码头上,来自河北曹妃甸的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