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短视频为何滥用“非新闻画面”
创始人
2025-06-20 19:20:50
0

文 | 王可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继PPT短视频、纯文字短视频之后,新闻短视频还有一种风气:用非新闻画面甚至影视画面“冒充”新闻画面。用户发现真相后,满屏的上当受骗感。

01

新闻视频用影视画面?

新闻短视频的画面不是新闻素材,而是打上“该视频为历史素材(非新闻)”“资料画面,与该事件无关”“画面与新闻无关,仅供弘扬正能量”等水印的镜头,这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一大“怪现状”。

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历史素材”“资料画面”“非新闻”的滥用,正在 模糊新闻与旧闻的界限。

有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由于现场画面的缺失,媒体将以往素材甚至影视剧情节作为填补空白的“补丁画面”,读者在接收新闻时往往先被新闻事件吸引,紧接着就被“资料画面”“影视画面”这样的水印弄得哭笑不得。

这种现象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让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下降——当“新闻”可以随时被“存档”再利用,如何判断我们看到的究竟是“新闻”还是“旧闻”?

02

打水印不能代替采访

对于给短视频画面打上“免责水印”,意图说明素材来源,避免公众混淆,同时规避版权风险,这样的做法似乎将视频素材的使用划入“合理使用”的范畴。

但将“打水印”是否可以“免责”先放在一边,毕竟未经许可的搬运(下载、重新上传、剪辑等), 即便水印傍身,仍可能构成侵权。新闻媒体若因难以获取授权就采用打水印免责的方式,会破坏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版权生态

真正的新闻生产,应当 以采访为基础,以现场为依托。在突发灾害报道中,若仅用过往资料画面填充,不仅无法准确反映灾情变化,还可能因细节差异误导公众决策。即便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立即抵达现场,媒体也应通过电话采访、权威信源核实等方式,确保信息准确,而非简单套用旧素材加水印了事。

水印的存在,本应是辅助说明,而非替代采访的“通行证”。放任“非新闻画面”泛滥,新闻行业将沦为“剪辑流水线”,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知情权与媒体的公信力。

03

新闻必须做短视频吗?

短视频平台上,许多新闻账号为完成“日更”任务,依赖“二手素材”填充内容,将文字新闻批量生产成短视频新闻。对于这样的现象,此前新京报传媒研究曾在《》中进行探讨:

短视频从技术角度出发,可以增强信息传递效果、拓展新闻传播范围、提升受众参与度和互动性、丰富新闻叙事方式,看起来对新闻生产有益无害。

但盲目短视频化却有着让好事成为坏事,助力成为绊脚石的潜在风险。

对热点话题一拥而上,千人一面的新闻短视频制作方式会带来受众的审美疲劳,生硬地将图文素材视频化,也将导致质量低、内容差的新闻短视频充斥网端,引起公共范围的“新闻厌倦”。

信息过载时代,媒体需要的是"现场为王"的采编文化—— 当每一帧画面都有出处,每一个镜头都有故事,传播才能真正经得起推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鹏华宏观混合净值上涨3.06% 鹏华宏观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鹏华宏观混合,代码206013)公布8月18日最新净值,上...
中信保诚中证TMT指数(LOF... 中信保诚中证TMT产业主题指数型证券投资基金(LOF)(简称:中信保诚中证TMT指数(LOF)A,代...
国泰中证全指通信设备ETF净值... 国泰中证全指通信设备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国泰中证全指通信设备ETF,代码515880...
银河智联混合C净值上涨3.25... 银河智联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银河智联混合C,代码017761)公布8月18日最新净...
最后两天!七夕千佛山相亲会报名...   记者 张雅楠 实习生 杨静宜 孙禄卿济南报道  山色芳华共赴七夕!由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主办的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