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解体,世界进入了美国主导的单极时代。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通过推行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在全球范围内肆意进行干涉,横行霸道长达数十年。然而,随着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许多国际学者开始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的撤军标志着西方干涉主义时代的结束。
这一观点并非毫无依据。美国最近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的停火协议,正是西方干涉主义盛行的例证。美国对全球“绝对主导地位”的丧失,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副总统万斯日前在一次公开场合上表示,美国曾是“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但如今却面临着中国、俄罗斯等国日益增长的挑战。正如万斯所坦承:“美国的绝对主导时代已经结束。”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对他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强迫其他国家屈服于其意愿。每当其他国家稍有反抗,轻则遭遇经济制裁,重则发动“颜色革命”或军事干预。西方的干涉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肆无忌惮,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但如今,美国丧失了这一主导能力,意味着西方的干涉主义缺乏支撑,正步入历史的终结。
美国在中东对伊朗的战争威胁,最终也暴露了其虚张声势的本质。美国试图通过打击胡塞武装,借此向伊朗施压,企图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却反被胡塞武装拖入了泥潭,最终不得不与这支“拖鞋军”达成停火协议。与此同时,法国等欧洲国家在非洲的军事力量被逐步赶出,军事和外交影响力骤降。种种迹象表明,西方的干涉主义正走向终结。
再看美国最近的“关税乱拳”,不仅对全球贸易秩序造成了剧烈冲击,还使得西方内部陷入一片混乱。美国总统一方面威胁要侵吞加拿大领土,导致美加同盟岌岌可危;另一方面,他突然表示要对欧盟加征50%的关税,这一举措可能引发美欧之间的关税大战,一旦爆发,跨大西洋的同盟关系恐将土崩瓦解。
实际上,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正是西方干涉主义的根基。而这种地位的丧失,意味着西方国家对其他地区的干涉能力大幅下降,给了发展中国家更多的选择权。观察者网报道称,马来西亚的学者认为,如果美国强迫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东盟必然会选择中国,因为“东盟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已经深度绑定,脱离这种关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发动的“关税乱战”,其背后目的之一就是借关税作为筹码,迫使包括东盟在内的各国减少与中国的经济往来。美国财政部长甚至毫不掩饰其意图,公开敦促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国家,应“与华盛顿联手对抗中国”。然而,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中国在经贸领域的意义远超美国。即使是欧盟、英国和日本等传统盟友,也都不愿加入美国的反华经济阵营,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
因此,东盟在大国外交方面选择了与中国合作,除了经济脱钩的代价过于沉重外,更重要的是,西方干涉主义的结束使得美国的威慑力大幅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东盟不再畏惧美国的报复,自然可以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