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5月25日
敦刻尔克大撤退
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逼至绝境,却因希特勒一道诡异命令逆转命运!平民小船如何创造历史?
文|潇湘倦客
很多战争,打的是胜负;
而有一场战争,打的是尊严。
1940年5月25日,法国北部小镇敦刻尔克(Dunkirk)海滩上,黑压压的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一步步逼到了死亡边缘。没人想到,一场堪称“史上最伟大的撤退”,就此开始。
这不是一场胜利,却改变了整场二战的走向。
这一天,你可以说是“败局已定”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奇迹”的序章。
不是所有“溃退”,都叫失败。
在多数亚洲人的观念里,战争撤退,往往意味着耻辱。但敦刻尔克不一样。
它成了一种逆袭的象征。
时间回到1940年春天,纳粹德国的闪电战已经横扫比利时、荷兰。英法联军被迅速切割包围,成了瓮中之鳖。5月24日,德军已经距敦刻尔克只有18公里,但就在这节骨眼上,希特勒突然下了一道令人费解的命令,停止地面攻击,改由空军轰炸。
这一停,就是48小时。
没有人知道这背后到底是狂妄自大,还是别有用意。但就是这48小时,成了转折。
5月25日,英军最高统帅部下令启动“发电机计划”(Operation Dynamo),就此大撤退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逃跑”,最后跑出了历史,跑出了信仰。
想象一下:40万人,挤在60公里海岸线上,德军从天上丢炸弹,海里布满鱼雷,岸边只有几个小小港口能用。
而英国海军此时能调来大船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被炸沉的速度。
怎么办?
于是,一张令人动容的“海上拼图”浮出水面。英国政府向全国发出号召,征用一切能开得动的船。渔船、游艇、渡轮、救生艇……甚至私人小船,一时间数百艘“民用小船”穿越海峡,在炮火下驶向敦刻尔克。
有的人是退伍军人,有的是渔夫,有的甚至是不会导航的酒吧老板。他们不是军人,却成了拯救士兵的“海上英雄”。
平均每条小船一天往返两三次,从海上拉人。有人被打沉了船,再换一条再上;有人拉上十几个士兵自己却永远没回来。
整整9天,敦刻尔克就像一部拍不完的黑白战争电影,一幕一幕,撕心裂肺。
英国首相丘吉尔后来有一句话,成为这场战役的注脚:
“战争不是靠撤退赢的,但这一次,我们赢得了生还,也赢得了希望。”
最终,从5月26日到6月4日,英法比联军共撤出33.8万余人。这些人后来成为反攻欧洲的主力,也撑住了英伦三岛不沦陷的最后防线。
这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一场关于民族精神、普通人英雄主义的胜利。
每一个划船的人,每一个死里逃生的士兵,都是这场“奇迹”的见证人。
2017年美、英、法、荷四国合作将这次历史性大撤退搬上荧幕,
诺兰导演在拍摄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不想讲战争,我只想讲人。”
的确,这不是一部靠英雄主义主角拯救世界的故事。它没有超级战士,没有光辉的胜利,它有的是:
绝望、等待、火海、黑夜、溃败,和一个个平凡人的选择。
而正是这些“无名之选”,构成了后来打不垮的英国人。
当时英国国内甚至已经做好了“失去陆军”的最坏打算,连报纸都写好了“我们将重新组织一支军队”的社论。但当那33万人踏上英伦的那一刻,整个国家沸腾了。
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场仗,可能还要打很久,但我们没输。
历史总是喜欢制造讽刺的桥段。
当时德军的火力和兵力都占绝对优势,甚至已经能把滞留海滩的联军全部歼灭。但希特勒偏偏没动手。
他为什么放他们走?有说是地形问题,有说是高层犹豫,还有说他想留一条后路。
但无论哪个理由,最终成了他战争生涯里最严重的一次误判。
丘吉尔说:“战争的转折点,常常不是某场胜利,而是某个错误。”
而敦刻尔克,就是这个“错误”。
今天我们在来讲敦刻尔克,
是因为在这个被焦虑和压力包围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
我们需要知道:失败的时候,不等于输光;哪怕是绝望的沙滩,也可以走出希望。
有时候,真正的胜利,就是活下去。
别嘲笑撤退的人,他们可能是下次反攻的主力。
今天是1940年5月25日的85周年纪念。
如果你也觉得这段历史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让更多人知道,有一种“失败”,值得被铭记。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
中东战争最戏剧性逆转:伊朗靠“童子军”打垮伊拉克,3万俘虏震惊世界
郭敬明抄袭案回顾:从文学偶像到商业帝国的转身
380年前的扬州十日:一场改变江南命运的历史浩劫【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