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受到霸权主义的影响,越南将中国视为“对手”,并且在中越边界频频挑起争端。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共处,尽力避免与越南发生冲突。然而,中国的忍让反而激起了越南的嚣张气焰,直至最后中国忍无可忍,决定在1979年2月17日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从严格意义上讲,仅持续了一个月,国际社会普遍将其视作一次“惩罚性战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并没有派遣空军参战,中越两国的空中力量也未曾发生直接对抗。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中国为何不派空军参战展开了广泛讨论,甚至有人质疑中国空军是否因为技术落后或人员训练不足而未能出动。事实远非如此,这背后有着邓小平的深思熟虑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邓小平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是显而易见的,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带领“刘邓大军”一举扭转了战局。事实上,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时期便意识到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且他期望新中国能够大力发展空军。随着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空军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更是加深了这一认识。
1955年,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沈飞)成立,专门研制歼击机,改名为“国营112厂”,并迅速研制出了米格-17型飞机,邓小平亲自视察了“沈飞”,并观看了飞行表演。值得一提的是,驾驶米格-17的飞行员吴克明是抗美援朝的飞行英雄,也是中国首位喷气式歼击机试飞员。邓小平在视察时曾说:“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我国一定要有强大的空军!”
此后20多年里,邓小平对中国战机和防空导弹的研发保持高度关注,推动了“红旗-1”导弹的研发。1978年,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逐步推行,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经济繁荣,也成为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为实现“海陆空一体化作战”目标,邓小平提出空军现代化建设的新构想:“一是要掌握未来制空权,二是要具备协同作战与独立作战能力,三是建设一支攻防兼备的空军。”
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中国空军虽然经历过一段特殊时期,但其空军力量依然不可小觑。事实上,关于“对越反击战期间中国空军不达标”的谣言完全站不住脚。根据美国军方的报告,早在1979年1月,战争爆发前一个月,中国空军就已在中越边境进行了战略部署。中国空军先后在靠近越南首都河内约400公里的地方部署了约400架战机,其中大部分为歼-6战机。此外,还有少量的歼-5、歼-7、轰-5和强-5战机。在战争爆发初期,中国空军在边境的部署数量一度高达900架,光是歼-6就超过600架。
歼-6战机作为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在当时的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性能和杀伤力。其搭载的NR-30型30毫米航炮,不仅在中国国内取得了显著战果,也得到了国际上对手的认可,甚至美国也曾赞扬过其火炮平台的强大。
当时,越南空军的主力战机包括米格-21、米格-19、美制F-5战斗机以及A-37攻击机,尽管这些战机性能优异,但数量上远远不及中国。根据资料,越南空军总计仅有约100架战机,其中包括缴获的美制F-5战机,而其国内并没有配套的后勤保障设施,战机一旦损坏就难以修复。而中国则不同,不仅拥有自主生产战机的能力,还能够做到“边打边造”。因此,无论从战机的规模,还是后勤保障的角度来看,中国空军完全压制越南空军。
因此,有关中国空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未参战的种种谣言,完全无法站得住脚。中国空军不仅拥有先进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人员,而且在战争中并没有畏惧之情。事实上,唯一的顾虑可能是中越两国的空军战机多数为同源机型,容易在战斗中混淆敌我。不过,这一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涂战机的涂装来解决。
虽然中国空军没有直接参与空中对抗,但它并非毫无行动。根据中央指示,空军的战略目的是通过“空中巡逻”展示实力,对越军形成威慑。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就出动了100多架次战机执行巡逻任务,目的是震慑越军,确保空中优势。同时,中国空军不断进行情报收集,为后续可能的战斗行动做好准备。随着地面部队的推进,中国空军也积极支持战斗,频繁出动歼击机进行打击。
此外,虽然中国空军未参战,但炮兵部队却在战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炮兵的火力极为强大,甚至令曾与美军交战的越南军队也大感震惊。可以说,空军并未参战的局面并未影响战争的顺利推进。中国的炮兵部队凭借强大的火力支持,已经足以压制越南军队,若加上空军的支持,越南或许难以应对。
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中国的西南边疆,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更加稳定的国际环境,证明了邓小平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