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D是在歼16战斗机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门化改进,作为一款电子战飞机,它的定位可与歼20的“狂暴战士”相对应,歼16D则更像是战场上的“魔法师”。与歼16相比,歼16D对原型机做了多项调整,它取消了航炮和红外系统,减轻了机体重量,并且将雷达罩的长度缩短至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些变化,使得歼16D能够在更加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该机的翼尖上装备了一对电子战吊舱,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分析敌方的信号。此外,机翼和进气道的下方还安装了四个电子战吊舱,它们的作用是通过强大的电磁波干扰敌方的电子设备,造成敌方电子设备的瘫痪。为了提高电子战效能,歼16D还装备了与歼20相同的氮化镓雷达,这种雷达不仅探测范围广,而且具备发射电磁波干扰敌人的能力。同时,歼16D的机体结构得到了强化,内置发电机功率的增加,保证了其强大的电子干扰能力。
在实际作战中,歼16D通过其先进的电子设备,能够对敌方的电子系统实施广泛干扰、压制、欺骗甚至攻击,从而削弱或破坏敌方的防空系统与指挥控制能力。它拥有多种攻击手段,电子战吊舱发出的强大电磁波能够对敌方的雷达、通信系统等进行全频段干扰,使得敌方的设备完全无法正常工作。
在现代战争中,通讯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而歼16D的基本战术就是干扰敌方通讯。具体而言,歼16D首先侦测到敌方通讯频率,然后准确地在该频率范围内发射强电磁信号。这一过程就像是打开了敌方通信频率的“垃圾频道”,通过强烈的噪声信号,使得敌方的通信设备无法接收到有效信号,整个战场上的“声音”都被歼16D掩盖了。
歼16D不仅能在电子战中让敌方“耳聋”,它还能够通过电子干扰让敌方雷达系统变得“眼瞎”。众所周知,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来探测目标物体。当电磁波碰撞到目标时,它们会反射回雷达接收器,雷达便可利用这些回波信息推算出目标的距离、速度等信息。而歼16D的电磁波干扰技术能够在雷达的频段内发射出强烈的干扰信号,就像在夜间通过闪光弹照亮周围环境,瞬间使得雷达无法辨认任何目标。
此外,歼16D还能通过制造虚假信号欺骗敌方雷达。例如,它可以在敌方雷达的显示屏上制造多个虚拟的歼20机队,导致敌方导弹锁定错误的目标。这样,当导弹发射后,敌方的导弹系统将失效,目标消失在雷达屏幕上,最终敌方误判为“胜利”,这正是歼16D用来消耗敌方防空导弹的战略手段。
如果上述干扰和欺骗手段不奏效,歼16D还有终极武器——鹰击91反辐射导弹。这种导弹能够精准锁定敌方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并直接摧毁敌方的雷达站及其它辐射源,实现精准打击。
在战场上,歼16D通常承担以下几种任务:它可以单独执行电子战任务,深入敌方防空区域,针对敌方雷达与通信系统进行干扰和压制,为后续的攻击机群开辟安全通道;它也可以与歼20等隐身战机协同作战,歼20利用隐身优势接近敌方目标,歼16D则在后方实施电子干扰,掩护隐身战机行动,形成“刺客与法师”的完美配合;此外,它还可以与轰炸机、运输机等大型战机组成编队,在全程提供电子护航的同时,确保编队任务顺利完成。
歼16D的另一大优势是它能够与其他电子战飞机、舰艇以及地面部队等形成协同作战,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电子战体系,进行全域电磁压制。总的来说,歼16D在与任何作战平台的配合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歼16D自2015年首飞以来,受到各国军事分析师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常与美国的EA-18G“咆哮者”进行对比。与EA-18G相比,歼16D在机体尺寸与载重能力上更具优势,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33吨,而EA-18G为30吨,意味着歼16D能够携带更多的电子战设备和武器系统,作战半径也更远,达到了1800公里,远超EA-18G的700公里。
在电子战能力上,歼16D的干扰功率高达100千瓦,覆盖长波、短波、超短波等多个频段,干扰距离超过200公里。而EA-18G的干扰功率仅为几十千瓦,频段覆盖较窄,干扰效果逊色不少。歼16D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比EA-18G的雷达更加先进,能够同时跟踪更多的目标,且抗干扰能力更强。
最重要的是,歼16D作为重型战机,在平台本身的优势上具备了更大的作战潜力。中国在电子战领域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歼16D的表现正是这一技术进步的体现。这些先进技术的背后,是中国投入的巨大研发资金与人力,这使得歼16D的价格相对较高,单机价格约为6亿元,甚至高于歼20。
为了满足电子战飞机对机体和材料的特殊需求,歼16D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高性能复合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减轻机体重量,还能减少雷达的反射,从而提高飞机的隐身能力。因此,歼16D的成本较高。而相比之下,歼20的生产规模较大,单机成本相对较低,且已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