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18日,根据美国前总统拜登办公室发布的一份声明,拜登被确诊患有恶性前列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这一消息引发全球关注,同时再次将公众视线拉向这个被称为“隐匿杀手”的疾病。前列腺癌为何早期不易发现?出现可疑症状,该做哪些检查?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防范前列腺癌的发生?日前,记者就一系列相关问题采访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史本涛。
据了解,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及欧洲地区发病率高,发病率在 85/10万以上;亚洲地区发病率最低,发病率在 4.5/10 万至 10.5/10 万。
我国前列腺癌的特点是城市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年增长约7%。“这种增长趋势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史本涛表示。
史本涛提醒,前列腺癌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人群。此外,年龄超过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超过40岁时PSA>1ng/ml,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男性;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者——这些人群同样要引起高度重视。
前列腺癌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前列腺癌早期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排尿不适(如尿频、夜尿增多)。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排尿困难(尿线细、中断、费力); 血尿或精液带血。到了晚期骨转移,会出现骨盆、腰部或骨骼疼痛症状。”史本涛表示,需要提别注意的是,早期前列腺癌往往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大多患者首诊是以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的泌尿系症状或因体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指标升高前来就诊。“不过这并不代表早期前列腺癌不能被查出。”
临床怀疑前列腺癌
首先要做血清 PSA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提示风险。
其次就是直肠指检(DRE):医生通过触诊判断前列腺有无可疑硬结。
如果血清PSA异常或直肠指诊怀疑前列腺有占位病变,就要做前列腺穿刺活检(金标准)确诊;
做前列腺穿刺活检前,还需要完善影像学检查:泌尿系超声和MRI检查(评估肿瘤范围)、骨扫描(排查转移)。
前列腺癌通常被称作是“隐匿杀手”,很多人发现就是中晚期。
他解释道,前列腺癌之所以被称作是“隐匿杀手”,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早期无症状,潜伏期长:
前列腺癌属于惰性癌,多数生长缓慢,早期肿瘤局限于腺体内时,60%患者无明显症状;
症状易混淆:
前列腺癌晚期症状(尿频、排尿困难等)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症状高度相似,容易混淆;
转移预警信号:
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转移症状出现时,80%已进展至晚期,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腰腿疼疾病,延误治疗;
筛查缺口:
对前列腺癌的疾病观念认识不到位,我国PSA筛查普及率不足30%,农村地区更低。
史本涛解释道,前列腺癌属于惰性癌,如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治愈率还是比较理想的。
早期前列腺癌(局限性)通过积极规范的治疗,5年生存率接近100%,10年生存率>95%;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通过联合治疗(手术+放疗+新型内分泌治疗),5年生存率仍可达90%以上;晚期前列腺癌(如骨转移),预后相对较差,但是可通过规范治疗(化疗、放疗、新型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防范前列腺癌的发生?
史本涛建议,健康饮食,减少红肉、高脂乳制品摄入,多食蔬果(如番茄富含番茄红素);戒烟控酒,规律性生活;避免久坐,多运动:每周≥15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情绪稳定,控制体重:BMI<25,腰围<90cm;定期体检。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实现前列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史本涛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男性,在充分知晓筛查获益和危害后,可结合专科医师建议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年龄>50岁的男性;年龄≥ 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40岁时PSA>1ng/ml,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男性。血清PSA检测和直肠指诊(DRE)建议每年进行1次。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史本涛
来源:深圳新闻网
记者:刘梦婷
编辑:周玥
校审:王容、施冰冰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