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太阳慢慢西沉,天色渐暗之时,北京天安门广场前的长安街上,总是会在预定的时刻点亮一排排华灯。这些灯光不仅驱散了黑夜的阴影,还照亮了匆匆而过的车辆和行人们的道路。自1949年建国以来,无数的行人曾在这条街上走过,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清晨时分在这里迎接升旗,傍晚时分则在星辉下观看旗帜的降落。
天安门,作为每一个来到北京的游客必到的目的地,是最能让人感受到国家强大力量的地方。尽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往,他们的注意力大多都集中在天安门广场的宏伟景象上,很少有人会关注路旁那些默默亮着的华灯。而这些华灯背后,却蕴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提到天安门前的长安街,这条历史悠久的道路早在明朝永乐十八年就已修建完成。当时,永乐皇帝朱棣决定将都城迁至北京,而长安街则成为了进宫面圣的必经之路。当时的天安门叫做承天门,直到清朝才更名为天安门,寓意着“承天启运,安邦治国”。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北京的古老建筑都在不断扩建的过程中被拆除。曾经的北京曾有众多的古城墙,虽然有建议将其改建成公园,但因占地过大而不利于城市发展,最终都被拆除了。
长安街经过了一系列改建后,今天所保留下来的仅是这条街的名字,而周围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伴随着这条街道的逐步扩建与完善,长安街上的路灯安装工作也在不久后提上了日程。1959年10月1日,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重要时刻,天安门前的华灯安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安装华灯时不仅考虑其实用性,还需兼顾美观。
为了确保华灯设计的完美,周总理亲自参与了设计方案的筛选。最初,关于华灯外形的选择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最终,周总理从众多设计方案中选出了两种。第一种是设计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九球莲花灯,灯上雕刻着不同的花卉图案,寓意着百花齐放。另一种则是长安街上的十三球棉桃灯,其设计灵感来自棉花,每盏灯由八个灯球支撑,顶部点缀着一个小灯球,象征着四面八方对党中央的支持。总共有253基华灯,其中包括110基九球莲花灯和143基十三球棉桃灯。不得不说,周总理的审美眼光,的确是无可挑剔。
在建国初期,国旗的选择也同样关系重大。众多设计稿件被提交,评审时,有2992幅作品中,3号设计一度被认为最为合适。然而,经过严谨的审视,周总理果断决定选取了32号设计,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五星红旗。这一决定,体现了周总理对细节的关注与精准的眼光。
华灯的安装不仅点亮了天安门的夜晚,还增添了广场的美丽。原本,华灯只有在国家重大节日时才会亮起,而这一规定直到1999年才被修改,华灯开始在每周末亮起,逐渐演变成了每天都会点亮。如今,天安门前的华灯已成为北京夜晚的独特景致。为了保证华灯的稳定运行,华灯班的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必须确保每一个灯泡都能在夜晚之前点亮。
自1960年起,华灯的维护工作便由“华灯班”负责。第一任班长王庆余回忆起当时的工作条件,长安街上的华灯高达12米,工作环境非常简陋。为了修理这些高空中的灯泡,工人们需要借助杉篙搭架,爬上去时没有任何防护措施。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华灯班的设备逐步升级,华灯车的设计也经历了五次更新换代。虽然条件改善了许多,但工作依旧艰辛。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华灯的功能不仅限于照明,还能进行温湿度测量,甚至可作为5G基站,向外发射WIFI信号。华灯的基座也经过重新设计,经过精细的考量后,设计团队最终确定了既符合花卉主题,又符合传统文化气息的方案。每一盏华灯的设计,都是对美与功能的兼顾,体现了无数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与智慧。
今天,长安街的华灯不仅是北京城市夜景的亮点,更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这些灯光,正如每一位华灯班工人的执着与坚守,照亮了祖国的未来,见证了七十年来的辉煌成就。而这些工人们的无私奉献,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