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油推销员”,又名“万金油推销员”,在英语里是个俚语,专指那些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奸商或庸医、江湖骗子等。《牛津英语词典》对“蛇油”的定义是“假药或包治百病的药”,然而,蛇油本身罪不至此。
蛇油,本质是指蛇的脂肪,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是一种天然的药材和护肤品。因其功效广泛,在许多文化中都承担着治疗疾病的重要角色,因而享有“万金油”的美名。最早应用蛇油的人如今已难以考证,不过对于蛇油在全球风靡的原因有不少说法,一种是美国土著将蛇油的药用知识传给了早期的欧洲定居者;还有观点认为,蛇油来源于“非洲巫术”。不过,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是19世纪的中国人把家乡的蛇油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中国历史上,蛇油的应用相当悠久,最早的入药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过蛇油的功效,比如治疗冻疮、皲裂、湿疹及水火烫伤等。19世纪,成百上千的中国人抵达美国做工,每当辛苦劳作一天后,他们会将随身携带的蛇油涂抹在疼痛的关节处,用来治疗关节炎和滑囊炎。据说,正宗的蛇油是从中国水蛇中提取的,富含有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在减轻炎症方面相当有效。
后来,精明的美国商人从蛇油上看到了商机,开始过度宣传蛇油的疗效,吹嘘其神奇效果,关于“万金油”包治百病的传言也越来越夸张。19世纪后半叶,江湖郎中发明的“专利药”极度盛行,常被刊登在报纸的最后几页进行推广销售。有一则经典广告称,蛇油是“治疗风湿病、耳聋、花粉热、痉挛、疼痛和各种喉咙痛的药物”,甚至有一家公司承诺,如果蛇油未能“治愈或帮助”风湿病患者,将赔偿1000美元。
在这些商人中,号称“响尾蛇之王”的克拉克·斯坦利就赚得盆满钵满。当时,斯坦利的宣传卖点是自己生产的万金油“能治愈各种顽固性疾病”。他曾在人来人往的市场中叫卖,激情四射的演讲吸引了大量围观群众,台下被他提前收买的“托儿”与斯坦利一唱一和,不明就里的人们纷纷掏钱购买。在1893年的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斯坦利盛装打扮出现在舞台上,面对熙熙攘攘的人潮,他从一个麻袋中掏出一条响尾蛇,当众展示后,用刀利索地把蛇割开,扔进沸水中;待蛇油渐渐漂浮到水面后,斯坦利便将其撇出,倒入事先准备好的药罐中,与其中的膏体混合,制作完成后便当场售卖这种“克拉克·斯坦利蛇油膏”。
这场表演引起巨大轰动,引发了人们对蛇油的疯狂追捧,斯坦利的蛇油商业帝国也一步步崛起。然而,精彩的表演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为了牟取利益,商贩们纷纷在蛇油产品中添加劣质、廉价的成分,以降低成本,斯坦利也不例外。后期,斯坦利的产品中甚至不含有一滴蛇油,全部用矿物油、牛油、红辣椒油和松节油替代。
1930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问世,起初是为了肉类食品卫生问题而成立的,工作重点是食品安全问题而非药品,斯坦利逃过一劫,仍有机会在市面上销售产品。后来,由于药品引发了一系列恶性事件,FDA开始对上市的药品进行严格检测和审核,斯坦利蛇油造假的秘密被曝光。或许从那时开始,蛇油的“万金油”便成为了欺诈的代名词。而真正有治病保健功效的真蛇油,也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逐渐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