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1945年抗战胜利那天,重庆街头挤满了狂欢的人群。蒋介石站在庆典台上,看着下面挥舞国旗的百姓,心里怕是美滋滋的。
这位从黄埔军校起家的浙江人,刚打完十四年硬仗,手里攥着四百万大军,口袋里装着美国支援的枪炮,连苏联都承诺不干涉中国的事务。
可谁能想到,短短三年后,他就在深夜坐着“太康号”军舰仓皇出逃,从此再没能踏上大陆半步?
要说蒋介石这局棋怎么输的,得先看看他手里原本攥着什么牌。
1927年北伐成功时,老蒋带着国民革命军把军阀打得满地找牙;1930年中原大战,他更是一口气收拾了冯玉祥、阎锡山这些地方诸侯。
抗战前国民政府搞的“黄金十年”,虽然路上还有要饭的,但上海滩的霓虹灯确实亮起来了。可等到1949年撤退时,他留给台湾的除了黄金美钞,就剩下一堆烂账和骂名。
第一记昏招:抗战胜利后把老百姓往死里逼
老蒋可能忘了,打日本那会儿老百姓能勒紧裤腰带,是因为知道这是保家卫国。可胜利后他干的事,简直是在老百姓伤口上撒盐。
接收沦陷区时,国民党官员像蝗虫过境,抢房子抢车子抢女人,连日军仓库里的罐头都不放过。上海老百姓编了个顺口溜:“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更要命的是经济政策。抗战时为了买军火,国民党把印钞机踩得直冒烟,法币发行量比战前暴涨47万倍。
1937年100元法币能买两头牛,到1945年只能买俩鸡蛋,1948年更惨,连粒米都买不着。
当时中小学老师月薪能买一袋面粉,到1948年时,同样的工资,却连买上半袋面粉都不够。
甚至有公务员家属抱着孩子到蒋介石官邸前静坐,举的牌子刺眼得很:“总统,我们饿!”
第二记昏招:把军队当成自家私兵
蒋介石喜欢用黄埔系将领,这本来没有错,可是他管得太细就出问题了。
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杜聿明想出一个围歼解放军的计划,兴冲冲跑到南京汇报。
结果蒋介石正忙着给老婆宋美龄办画展,听完计划嗯啊两声,既不拍板也不否决。杜聿明在办公室等了三天,最后等来句:“再研究研究。”
等蒋介石终于批了条子,锦州那边又喊救命,蒋介石打一个电话就把计划搅黄了。
对比解放军那边,毛主席给前线将领发电报,开头永远是“建议”“望考虑”,末尾总要加句“情况紧急时可临机处置”。
林彪打锦州时犹豫不决,毛主席连发三封电报劝说,最后一封直接说:“你们放手去打,打输了算我的!”这种气魄,在国民党那边想都不敢想。
第三记昏招:迷信美援忽视民心
蒋介石可能觉得有美国撑腰就稳了,可他忘了中国老百姓最恨的就是洋人。
抗战时美国飞虎队确实帮了大忙,可胜利后美国兵在青岛、上海等地横行霸道,强抢民女的事没少干。老百姓气得直骂:“宁可要共产党,不要美国爹!”
更蠢的是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美国。1946年签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直接把中国的经济命脉交给了美国资本家。
上海滩的百货柜台里,美国香皂堆成山,本地肥皂厂全倒闭。就连荣氏家族这样的民族资本家都气得 直跺脚称:“我们内迁时带着全家老小,现在倒让美国货把市场占了!”
第四记昏招:关键时刻总掉链子
1948年辽沈战役最紧张时,蒋介石在北平城里忙着给傅作义做思想工作,让他死守华北。
结果锦州被围,老蒋突然变卦,非要傅作义派兵救援。等部队磨磨蹭蹭走到半路,锦州早丢了。气得傅作义在指挥所里摔杯子:“这是打仗还是过家家?”
最要命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当时英国“紫石英号”军舰在长江上耀武扬威,解放军警告无效直接开炮。
这本是立威的好机会,可蒋介石怕得罪英国人,下令国民党军不许还击。结果英国人没感谢他,老百姓倒骂他是软骨头。
败退台湾时,蒋介石在日记里写:“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可他没想明白,失去的民心哪是十年能找回来的?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人又来拉拢他,这回他学精了,一边抱紧美国大腿,一边搞土改收买农民。
可大陆这边,分到地的农民正热火朝天搞生产,谁还记得那个在日记里写“痛定思痛”的蒋总裁?
历史也曾给过蒋介石三次机会:抗战胜利后的黄金时期、国共谈判时的和平可能、1948年币制改革的最后窗口。
可蒋介石每次都把好牌打成烂局,最后只能抱着“金圆券”的噩梦,在台湾岛上写着改变不了任何事实的日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