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中天新闻网发布了一项关于美国智库布鲁金学会的民调结果。根据这项民调,约有37.5%的台湾受访者认为,美国“可能”或“非常可能”在台海发生冲突时出兵协助台湾。这一数字较去年7月的调查结果有显著下降,当时约44.5%的台湾民众相信美国可能会协防台湾。
从几十年来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态度变化来看,其变化可谓是起伏不定。回到八九十年代,台湾依靠美国的窗口计划,以及自身的努力和地理优势,经济实现了飞跃,并逐渐迈向了发达国家行列。那时,台湾在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方面,无论如何都远远领先于大陆。尤其是在收入方面,台湾民众的收入几乎是大陆的数十倍,这让台湾民众在心理上拥有了巨大的优越感。对大陆的看法也因此是居高临下的,带有浓厚的优越心态。尽管当时一些从大陆迁来的老兵依然健在,且还有大量老兵回大陆探亲,整体来说,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态度还是带着一定的优越感。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台湾的第一批大陆迁民未去世,台湾社会在支持一个中国、支持统一的态度上仍显得较为理性。
然而,进入90年代末和2000年后,虽然台湾的经济保持着不小的优势,但大陆的快速崛起开始迅速缩小两岸差距。特别是在经济总量上,大陆早已超越台湾,台湾的优势渐渐被大陆追赶上。尽管如此,台湾民众仍然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人均收入远高于大陆,坚信这种收入差距可以维持其优越感,拒绝承认大陆经济和军力的快速发展。当时,台湾民众还在享有美国的支持和军事优势时,尽管大陆的崛起逐步改变了两岸的相对力量平衡,但台湾人仍对大陆的进步视而不见,固守着八九十年代的认知和优越感。
直到2010年后,台湾的心理优势彻底消失。大陆在经济总量和军事技术上都完全超越了台湾,连曾经用于安慰自己的“人均收入领先”也变得毫无意义。当台湾的优势彻底丧失后,台湾社会进入了一种奇特的精神状态。受到长期台独教育的影响,许多人变得愈加情绪化,甚至仿佛进入了井底之蛙的境地,始终无法接受大陆日益强大的现实。对于大陆的崛起和两岸军事差距的悬殊,他们选择视而不见,但无法避免耳闻目睹这一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民众的反应可以说继承了民国时期的风格。面对自己无力应对的局面,台湾人选择寄希望于外部力量的干预和支持,尤其是对美国的依赖。他们坚信,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会在关键时刻出手干预,帮助台湾。美国的支持被视为一线生机,这种想法重复在台湾社会中,仿佛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这种心态,似乎与民国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蒋介石在领导北伐取得胜利后,成为名义上的中国统治者,但当时的中国并未真正统一,地方割据仍然存在。尽管如此,蒋介石领导的中央军依然是最强大的力量,并且蒋介石也被各方视为正统领导者。然而,蒋介石并未采取自主独立的策略,而是将希望寄托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每逢危难时刻,他的首选行动就是请求英美援助,期望西方力量的介入,来扶持自己的政权。
比如,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听闻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第一反应并不是带领军队抵抗,而是希望国联等国际组织介入,借助西方力量遏制日本的扩张。同样,在1932年上海发生侵略事件后,蒋介石并没有直接号召全民抵抗,而是依赖国联的决议,希望能通过国际调停来解决问题。虽然中国作为受害方拥有绝对的正义,但蒋介石最终选择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这也暴露了他将希望寄托在西方的做法。
蒋介石的许多决策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西方列强的依赖,而这种依赖最终并未帮助他稳固政权。二战后,西方的援助并未如期而至,蒋介石政权也最终在大陆失败。这一历史背景,似乎与今天台湾社会中,民众对于美国援助的期待十分相似。民国时期英美的支持未能挽救蒋介石,时隔80多年,台湾依赖美国的期望也难以实现。
因此,台湾如今所寄望的美国协防台湾的想法,实质上只是当年的民国式依赖表现。美国不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台湾岛,与世界第一的工业大国展开冲突。台湾目前的这种心态,与当年蒋介石依赖西方列强的做法如出一辙。尽管如此,事实证明,西方列强并不一定会在关键时刻为台湾牺牲自己的利益,台湾的这种期待,最终可能只是空洞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