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万家外资企业、101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91家外资研发中心……上海为何对外资企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成为他们立足本土、服务中国、辐射全球的不二之选?今天,记者跟随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总部面对面”系列集体采访活动,走进德硕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丹纳赫(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跨国公司在华总部。在采访中,营商环境、人才资源、政策支持、广阔市场等都是外企扎根中国的“关键词”。
上海是我们驶向全球的母港
ABeamConsulting集团是一家全球化管理咨询公司,1981年创立于日本东京,2003年正式进入中国,将上海作为开启全球市场扩张的“发家地”。
ABeam Consulting大中华区董事长中野洋辅告诉记者,公司在上海成立之初只是一个10人左右的小团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如今已在中国的6个城市设立了7个服务网点,旗下拥有“德硕”和“艾宾”两大业务品牌,员工数量超过1100名,其中上海的员工有600多人。
“我们最开始是从制造业和零售业两大行业切入中国市场,主要为在华日企客户提供服务。近十年的时间里,ABeam China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政策,大力拓展半导体、新能源等新的行业领域,中国本土客户也越来越多,企业规模扩大了2.5倍。”中野洋辅说。
“如果说ABeam是一艘驶向全球的船,那么上海就是我们非常坚定选择的母港。”谈及将地区总部选在上海的原因,ABeam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兼知识管理团队负责人杨丽楠表示,上海在经济、人才、产业、资金、配套设施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日系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城市之一,展现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加大投资扩建研发制造基地
2025年是丹纳赫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的一年。今年3月,位于张江的思拓凡中国科创中心园区正式启用全新细胞培养基开发基地,投资金额接近2000万元。不久前,丹纳赫旗下徕卡显微系统与金桥集团签约,投资2亿元扩建研发制造基地,计划将其升级为丹纳赫上海金桥研发生产基地,以支持徕卡病理在华60%的业务实现国产化。
今天,丹纳赫面向全球同步发布了由上海研发制造的美谷分子仪器新品“QPix FLEX微生物克隆筛选系统”。记者了解到,这是第一款中国团队全程主导研发、面向全球的新品,严格遵循丹纳赫全球产品开发流程以及质量控制体系。
“新品在上海工厂生产,研发和生产紧密合作,确保新产品符合生产标准,能够按时上市。” 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胡翔宇介绍道,美谷分子上海研发制造基地在丹纳赫全球上百家工厂里被评为“全球最佳工厂”,支持全球超70%的产能,拥有7条生产线并不断拓展产能。
“我们的全球CEO曾说,中国很可能是未来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并提出打造成最本土化跨国公司的美好愿景。” 丹纳赫中国对外事务副总裁韦春艳告诉记者,2022年丹纳赫启动“创升中国”战略,不断做强本土研发制造能力,来自美洲、欧洲、亚洲数条海外生产线被引入到中国。2023年底,丹纳赫提出“双创新加速引擎”本土战略2.0版,加速对医疗机构及高校科研的创新策源以及产业园区的企业赋能。
中国创新分享至全球网络
2024年博世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1427亿元,同比增长2.7%。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博士表示:“尽管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博世凭借在中国坚实的业务布局,一如既往地深耕中国市场。同时,博世积极发挥在中国的人才、供应链和创新生态等优势开发创新技术,推向市场。”
汽车市场是博世中国的增长引擎。徐大全透露:“博世中国在今年第一季度实现了1%的增长,我们对2025年充满了信心,主要归因于汽车市场的增长。”在刚落幕的2025上海车展上,博世展示了其全面的智能出行创新技术,包括最新的博世纵横辅助驾驶——涵盖纵横辅助驾驶基础版、升级版和至尊版三大产品线,以及AI智能座舱平台。在电动出行领域,今年博世将有50个新项目投入量产,主要在欧洲和中国。
2024年,博世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达119亿元。在华的56000名员工中,有超过10000名研发人员,分布于26个技术中心。人工智能和软件正成为战略重点,全面融入创新、工程和生产中。
借助人工智能,博世工程师如今能够在30分钟内生成和分析20000种设计方案,在过去,这一过程需要数月的仿真、人工评估以及多轮样机测试才能完成。徐大全表示:“中国正日益成为博世集团的创新基地之一。中国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成果不仅服务于中国本土,还会分享至全球网络。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优秀的人才。”
2024年,博世在中国投资了约60亿元。2025年,由博世舒适科技上海嘉定工厂生产,达到欧洲同等质量和生产工艺的国产冷凝壁挂炉将会正式投产,这也将是博世舒适科技本地化战略的重大突破。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