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匹马力”,这个过去只有顶级超跑才能染指的动力数据,如今已然变成了电动乘用车争相标榜的“基本盘”。车企与消费者彼此心照不宣,都在“千匹马力”的数字游戏中自得其乐,多少有点“一叶障目,掩耳盗铃”。在这场性能话语权的集体沉沦中,哪怕拥有一丝理性,也不至于让电动汽车的“马力崇拜”进入堪称荒谬的高潮环节。
在城市限速60km/h、高速封顶120km/h的现实之下,电动车真有必要推至千匹马力吗?配备1500匹马力的现役99A主战坦克,全重55吨,20.35W/kg的功重比就能穿越沙漠、翻越山岭、承受炮火;可一辆净重两吨出头的电动车,却高调宣称拥有千匹输出,高达 373W/kg的功重比,试问这究竟是在为生活赋能,还是在为虚荣贴金?这些马力除了能在发布会 “不落人后”,或在朋友圈 “零百加速2.x秒”的视频里。冲出一道刺眼的光芒,在实际生活中又能产生几焦耳的余热?
揣着明白的车企十分清楚:燃油时代的 “千匹”,代表着复杂的机械极限、持久的动力输出与厚重的工程代价,其精粹是持续输出;而如今把前后电机最大功率 “加总”的纸面 “千匹”,似乎只能 “昙花一现”于峰值状态。之所以不断推出超马力车型,一是因为别人也这么干,二则是流量密码的确真香。在智能、智驾、续航里程早被 “说烂”的年代,唯有 “破千马力”仍能让媒体惊叹、平台疯转,何况还是对用户情绪的精准投喂。毕竟,研究如何更快抓住注意力,比研究如何更具抓地力简单得多。既然你想要装,我就给你 “能装”的工具,至于能否驾驭、是否需要?什么?还有工程师的浪漫?抱歉,都不在商业考量之内。
为 “千匹”数字买单的人,未必知道扭矩曲线为何物,却铁定知道 “零百2.x秒的车比保时捷快”。他们不是真的需要,而是真的 “想要”——想要 “别人看我厉害”,更想要成为酒局上最能讲数字故事的人。这套披着虚荣性能的外壳,绝对能为炫耀面子提供 “无损升级”,哪怕成为新消费主义的荒诞注脚也在所不惜。
这场车企对动力的 “军备竞赛”,背后积累着多重隐忧。高功率电驱系统需要更高能耗、更复杂的热管理、更高成本与更难以维护的结构。而被 “千匹马力”光环所掩盖的,还有极端输出下车辆的稳定性、制动能力与安全边界等问题。逐步麻痹的数据极限,更催生出新的消费焦虑:今天1000匹,明天会不会还有1200匹?不买 “千匹俱乐部”的车,别人可能觉得 “我不够懂车”。技术本应服务于人,如今却成为本末倒置的面子筹码。
更悲哀的是 “理性失守”。众人一边大谈低碳节能,一边狠踩高能耗 “小电炮”;一边疾呼安全出行,一边试图体验街头 “极限推背感”;一边嘲讽堆料造车,一边又抢着成为 “千匹俱乐部”首批车主。细思极恐,当 “千匹马力”成为市场与消费者心中的 “唯一正解”时,这辆车适合谁?对谁有意义?它的存在是对技术的尊重,还是对虚荣的献媚?一系列本应发自内心的理性思考,会不会最终变成人性的沉默?
莫让清醒成为异类,那时纵有千匹动力,也无法拉动早已成为奢侈品的一丝理性。其实在这个看似不断提速的电动时代,真正值得全民追问的,或许不是 “家用车还能快多少”,而是 “还有命慢下来想想吗?”
欢迎线上购买《汽车之友》杂志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