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后世的小说和戏剧中,隋唐时期的秦琼以其英勇、智慧和忠诚广受人们喜爱。他以熟铜双锏出现在故事中,勇猛非凡,人品端正,广交朋友,成为大家心中的英雄。然而,若将视线从虚构的文学作品转向历史的真实面貌,秦琼的地位却显得相对低调。
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了表彰那些帮助他建立大唐的功臣,特意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主要功臣的画像。这些画像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功臣们在大唐立国过程中所作贡献的肯定。
排在第一个的是赵国公长孙无忌,第二名是河间元王李孝恭,第3名则是莱国成公杜如晦,而最后一位,排在24号的位置的,正是秦琼。面对这样一个排序,很多人或许会好奇:为什么秦琼——一个在演义中武艺高强、忠诚勇敢的英雄人物——会排在如此靠后的位置?
上图_ 秦琼题跋像
帝王选人,常常会依据忠诚、出身和能力这几个标准来评判。忠诚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出身同样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即使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出身没有背景,或者在政治立场上不完全符合当朝皇帝的心意,那么其功绩的评价便会受到影响。
秦琼的出身相对普通。在隋朝末年,战乱不断,秦琼在隋将来护儿的麾下服役,逐渐从一名小兵升至较高职务。随着隋朝的灭亡,秦琼投向了多方势力,先后归附了李密、窦建德和王世充等人,直到619年他才最终归附李渊。可以说,秦琼的仕途颇为曲折,且早期并未能在其中某一方立下赫赫战功。
与此相比,长孙无忌的出身则显得更加显赫。长孙无忌不仅在唐初有着显赫的家世,他的妹妹长孙皇后更是李世民的皇后,凭借这一层姻亲关系,他自然在大唐朝廷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他在李渊和李世民的支持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早早便成了唐朝初期的头号功臣。
上图_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
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玄武门之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事件中,李世民通过发动政变,最终篡夺了太子李建成的位置,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功臣都展现了各自的忠诚与能力,尤其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尉迟敬德和程咬金等人的作用尤为显著。
然而,秦琼在这一事件中的角色并不突出。虽然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从史料中看,并未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他的表现可能仅限于执行命令,并未展现出像尉迟敬德那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尉迟敬德不仅成功击杀了李元吉,还进入宫中稳住李渊,获取了李渊的亲笔敕令,这一功劳直接影响了政变的胜利。
上图_ 玄武门政变
虽然秦琼在多次战斗中表现英勇,尤其在虎牢关之战中,他和程咬金等人共同击败了窦建德的十万大军,但这些战斗的参与并未能让他像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那样,因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深远的政治手腕而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图_ 门神 秦琼和尉迟恭
不仅如此,秦琼的忠诚度和战斗力也未必能完全匹敌一些更为坚定的支持者。虽然他最终忠心于李世民,但他的政治立场和背景相对较弱,在李世民的心中,他并非最重要的核心人物。相反,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亲戚和朋友,在大唐建立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在政变之后,秦琼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史料记载,秦琼在政变后常常抱病在身,身体的多次伤病让他逐渐远离了战场和政坛。或许,这也正反映出秦琼在政变中的某种心理状态。作为一位经历过无数战役的老兵,秦琼的身心早已疲惫,而他在政变后的低调生活,可能也反映了他对政治斗争的厌倦。
上图_ 侯君集(?-643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秦琼在政治上并没有与李世民展开过多的较量,他并未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关键角色,也未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有太多高调表现。相较之下,其他功臣如尉迟敬德、程咬金和长孙无忌等人,都有更为显著的表现和贡献。
秦琼在李世民的二十四功臣中排在最后,或许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功勋相对较为平凡,更因为他出身较低,且在唐朝建立的关键时刻,未能发挥决定性作用。尽管如此,秦琼依旧是唐朝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勇气和忠诚,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李世民将他排在二十四位,亦是对他一生贡献的充分肯定。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六十九》《资治通鉴》
上一篇:大学生为何吐槽“论文AI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