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听着就让人窝火。省领导突击检查学校,本想着能抓出几个典型问题,结果查出来的“违规资料”居然是教育局自己下发的。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老师成了背锅侠,教育局甩锅学校,最后谁都没错,就老师错了?这事儿得掰扯清楚。
那天省领导来检查,那阵仗跟打仗似的。一进校门就兵分三路:财务室、食堂、教学楼,直奔现场。财务室账目翻得噼里啪啦,食堂冰箱菜筐挨个查,教学楼更绝,连老师办公桌抽屉都不放过。结果您猜怎么着?账目清楚,食堂干净,就老师办公室翻出一沓资料。这资料可了不得,是教育局联合某书商发的“自愿征订”资源包,学生家长签字自愿买的,老师连手都没插。可领导不管这个,拍照取证,准备处罚。老师们当场就炸了:“这资料是教育局发的,我们按要求放办公室,怎么就成了违规?”
这事儿最膈应人的地方在于责任划分。教育局说:“我们发的是自愿征订目录,学校自己选资料。”学校说:“我们按教育局文件执行,老师只是放办公室。”老师更委屈:“我们既没推销也没强制,学生自愿订的,凭什么罚我们?”这就好比餐馆用卫生局指定的供应商进了问题食材,最后罚的是洗碗工。你说这道理说得通吗?
深挖下去,这事儿暴露的是教育系统的“形式追责”顽疾。现在但凡出个事儿,追责就跟接力赛似的,一级一级往下传。教育局的文件到了学校,学校分解给老师,老师成了执行终端。出了问题要追责,最先挨板的永远是底层老师。为啥?因为追责老师最简单——他们没谁保护,没话语权,更没精力上访申诉。就像某地老师吐槽的:“我们专科老师课后服务费才一两百,查吧,一查一个准,反正最后都是老师的错。”
更可怕的是这种检查本身就成了形式主义表演。学校提前一个月就知道要检查,全校总动员搞卫生、补台账、藏资料。食堂临时加人,财务连夜对账,老师把办公桌钥匙都藏起来了。这哪是检查工作?分明是演戏给领导看。有网友说得直白:“现在检查组下来,基层单位比过年大扫除还积极。”可问题是,这种检查查不出真问题,反而逼着基层搞“迎检内卷”,最后耽误的还是教学。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无解。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责任清单”制度,把教育局、学校、老师的权责写得明明白白。比如某省规定,教育局发的资料必须经过家长委员会审核,学校只能推荐不能强制,老师只负责讲解不参与推销。再比如建立“执行反馈”机制,学校对上级文件有异议可以书面申诉,老师觉得不合理的任务可以拒绝。这些做法虽然还在试点,但至少说明有人在动脑筋解决问题。
说到底,教育需要的是“真追责”而不是“甩锅大赛”。教育局发文件前多想想会不会给基层添乱,学校执行政策时多听听老师意见,老师该守的底线要守住,但也不能当替罪羊。就像有位老师说的:“我们不怕检查,怕的是检查变成‘找茬游戏’,今天查账本,明天查资料,后天查老师有没有收家长红包,可真正该查的教育腐败、资源分配不均,倒没人深究了。”
这事儿最后怎么解决的?据说教育局连夜开会,承认资料目录存在审核漏洞,学校也承诺加强自查,老师呢?校长在大会上安慰了大家几句,这事就算过去了。
检查不是‘猫鼠游戏’,追责更不该是‘甩锅大赛’。当追责的板子总打在老师身上,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真相,更是对教育公平的信仰。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