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五一” 假期的人潮渐渐退去,留下的不仅仅是各大景区的热闹回忆,还有一连串令人深思的数据。今年 “五一” 假期,出游人数达到 3.14 亿人,总消费 1802 亿元,看似繁荣的旅游市场背后,却藏着消费模式的悄然转变 ——“穷游” 成为新潮流。这一现象,无疑为我们揭开了当下人们生活态度与消费心理的新面纱。
从表面看,今年 “五一” 旅游人次较以往增长 11%,但深入数据内部,人均每天消费仅 114 元,与疫情前的 2019 年相比,缩水了 6.7%,人均少花 40 元。不仅如此,短途游人数大幅增加,跨省游人数下降 12%,景区周边餐馆人均消费下降 26%。高端酒店在这个 “五一” 遭遇 “寒冬”,空置率居高不下,而经济型酒店入住率却突破 92%,甚至有人为省住宿费选择在车内过夜。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人们在旅游消费上更加谨慎,“穷游” 成为主流。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压力如影随形。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赚钱愈发艰难的当下,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出去旅游,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成为缓解压力、忘却烦恼的绝佳途径。一位职场白领分享道:“每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面临各种业绩指标,感觉自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趁着‘五一’假期,哪怕只是去周边的山林里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都能让我重新充满电。虽然花费不多,但那种身心的放松是无价的。” 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成为人们选择 “穷游” 的重要动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旅游并不一定要花费大量金钱。选择廉价航空、报名低价旅游团、入住便宜民宿、在小饭店就餐,甚至选择免费或半价票的景区,这些方式让人们用较少的花费也能领略世界的精彩。一位大学生说:“我和同学利用‘五一’假期去了隔壁城市,坐的是打折机票,住的是青年旅社,还找到了一些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和公园。虽然没花多少钱,但我们玩得很开心,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增长了见识。” 旅游消费降级,但快乐并未打折,这种新的旅游消费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国内很多人都有从众和跟风心理,当看到周围人都在 “五一” 假期出游,自己也不甘落后。只不过,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别人去国外或热门景区,自己就选择在家周边的旅游景点游玩。这种好面子和不服输的心理,驱使人们即使经济不宽裕,也要咬牙出游。比如,小张看到朋友圈里朋友们都在晒旅游照片,心里痒痒的,于是带着家人在本地的一个小众景点游玩了一天。他说:“虽然没有去远方,但一家人在一起玩得也很开心,感觉不出去一趟,就好像错过了什么。”
与过去旅游为了发朋友圈炫耀不同,现在的人们更多是为疲惫的生活按下暂停键。以前,旅游似乎成了一种 “打卡” 行为,人们追求在热门景点拍照,只为在社交平台上获得更多点赞。而如今,人们更注重旅游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感受,追求旅行中的放松与自我满足。“穷游” 的兴起,正是这种观念转变的体现。人们不再盲目追求高消费的旅游方式,而是在有限的预算内,寻找属于自己的旅行快乐。
从今年 “五一” 假期的旅游热潮中,我们看到了 “穷游” 的兴起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这不仅反映出人们在经济环境变化下消费更加理性,也展现出一种更注重内心体验、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