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名为《海淀机器人的十八般武艺》的短视频,以行云流水的“江湖高手”身姿火遍全网,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人工智能与中国功夫碰撞的奇妙创意,也成为北京海淀区城市形象传播的“现象级”案例。当前,北京正在全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海淀区以技术赋能、内容创新、场景融合的创新探索,为城市形象塑造注入新活力。从AI生成水墨画卷中穿梭的“科技侠影”,到马拉松赛道上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画卷……这些实践探索正在悄然改变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体验。
技术加持
AI短视频展现科技硬实力
机器人化身“江湖高手”,一个“鲤鱼打挺”翻身而起,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机械手轻捻衣角,以“拈花指”的柔劲折叠衣物;提笔挥毫写福字,笔锋似“六脉神剑”般遒劲有力……在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海淀机器人的十八般武艺》短视频引发全网关注,成为海淀区城市形象传播的“现象级”案例。
这部短视频通过人工智能生成,依托海淀区本土人工智能企业的科技优势,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动画、特效等技术,立体展现海淀人工智能产业的硬实力。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延静介绍:“在短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依托快手可灵、抖音即梦、生数vidu等大模型平台,将三山五园的历史底蕴与武侠美学中的竹林秘境深度融合,通过算法勾勒出青绿色水墨基调的动态画卷。”
视频中,玉泉山的塔影倒映在泛着涟漪的湖面上,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武侠仙境。这些由AI生成的国风场景,不仅承载着海淀的文化基因,更为机器人的登场搭建了唯美舞台。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内容生产模式,让机器人的“武艺”与文化场景的融合毫无违和感。海淀的历史底蕴、科技实力和创新精神,以极具感染力的形式传达给公众。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海淀区借助AIGC等技术,已制作推出原创视频175条,全网传播总量超过2600万次。
内容创新
破圈“潮”片突出文化软实力
“奢品门店、时尚潮店、潮玩酷店,相传这里都没有……这里,是海淀。”网络宣传片《海淀很潮》发布后,瞬间在朋友圈刷屏。这一次城市宣传“破圈”,靠的不是硬科技,而是软实力。宣传片全文仅千字左右,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阐述了海淀之“潮”的内涵。
“海淀的‘潮’,绝非简单的流行符号堆砌,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细心打磨的文化演绎,历经半年、修改八版完成。”海淀区委网信办副主任杨兆辉介绍说,宣传片以“梗文化”为切口,迎合网民对海淀“土”的刻板印象,颠覆对于官方账号的严肃认知,有效增强视频内容中的情感体验。
随后,话锋迅速反转点题。“我们用‘海淀妈妈’‘中关村特楼’等本土符号构建情感共鸣点,将‘穿的不是衣服是舒服’的松弛感与‘内心足够丰富毫无穿搭包袱’的自信感,转化为新时代的潮流定义。‘他们不是不追星,追的是两弹一星’等网言网语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也使文本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方式精准切中‘Z世代’传播语境,让年轻人觉得好玩好看。”杨兆辉说,“经过一轮轮头脑风暴,创作团队精选了30余座代表性点位作为视频插图。清华园车站的银杏、颐和园的廊亭、中关村的霓虹在‘土’与‘潮’的碰撞中,迸发出独特的文化张力。”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如今,海淀已探索出平民化视角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内容表达新方式。城市形象宣传片《生命》、招商宣传片《我有一个朋友在海淀》等精品力作的相继推出,集中展现出海淀区域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品格。海淀正用持续的内容创新,让城市形象传播从“瞬时爆红”走向“长效赋能”。
场景融合
赛事赛道彰显海淀新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淀区借助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展示其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大幅提升了海淀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赛道即画卷。4月6日清晨,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海淀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在中关村展示中心鸣枪开跑。上万名跑者奔跑在新建宫门路,此处颐和园园墙向南延展,远远望去,香山、玉泉山与万寿山连绵起伏。跑至蓝靛厂北路,恰逢清明踏青时节,春暖花开,垂柳依依,各色花卉错落有致,昆玉河上慢行的游船与奔跑的选手遥相呼应。经过长春桥后向北折返,京西稻试验田出现在眼前,呈现出海淀特有的山水林田湖自然禀赋。
赛道即展廊。去年10月27日举办的海淀首届马拉松赛备受关注,海淀区在赛道沿途精心挑选了30余个文化展演节目,曹氏风筝、京西皮影等非遗展示,舞龙、花棍等民俗表演相继登场。在赛前三天的海马嘉年华中,智能穿戴设备、小魔驼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本原健康等智能科技产品纷纷亮相。
赛道即名片。2024TNF100北京越野跑挑战赛,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国际影响力最广泛的越野赛之一,去年9月在海淀区西山滑雪场举办。选手们沿着山路一路向西,途经温泉镇、苏家坨镇、香山街道、四季青镇等四个街镇。赛事特别打造了100个海淀故事专题,通过展板、标识等形式,向参赛者讲述海淀人文、历史、民俗等内容,全方位展现文体旅融合的魅力。
这一场场赛事不仅是对参赛者速度与毅力的考验,更是海淀区通过线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能的生动实践。“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本底与“历史文脉+科技创新”的城市特质在赛道上立体呈现,海淀的城市形象因此更加丰满而生动。
·样本·
用“小屏幕”讲好“大故事”
“在地球的东方,曾有一座令世界惊叹的文明丰碑——圆明园。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跟随《镇“淀”之宝》栏目的镜头,观众们“走”进了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遗址公园。镜头穿梭于西洋楼景区残存的罗马立柱与巴洛克拱门之间,结合3D复原技术,重现了昔日“大水法”喷泉轰鸣、十二兽首“水力钟”报时的盛景,令人叹为观止。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淀区在文化传承与城市传播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瑰宝的丰富内涵,以纪实影像绘就城市引力新图景。《镇“淀”之宝》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部由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精品力作,将镜头对准圆明园、大觉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等区域标志性文化景观,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和艺术化的视听语言,呈现海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我们的纪实影像作品创作,源于对城市特质的深刻理解。”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融媒体中心主任佟志伟表示,海淀有着“古今同框、新旧共生”的独特气质,这是城市最珍贵的财富。“我们希望通过短视频、专题节目、纪录片等多种纪实影像形式,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得可感可触。”
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中,海淀区敏锐地捕捉到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以年轻化的表达激活城市的“微场景”,让海淀在新时代焕发出青春活力。
海淀融媒推出的《城市尝先师》系列短视频,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主持人化身“城市体验官”,以“尝”代“看”,用轻快活泼的节奏带观众解锁海淀“文商旅体”融合的多元场景;在中关村硬科技嘉年华,第一视角的镜头拍摄让观众身临其境,亲自体验AI机器人调酒的神奇;新春科技庙会上,非遗技艺与数字技术碰撞,尽展海淀区的“科技年味”……这些短视频在各平台上线后,迅速引发年轻观众的共鸣,播放量屡创新高。
佟志伟表示,顺应短视频的潮流趋势,用新视角、新手法记录城市发展,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它让海淀在年轻一代心中留下了时尚、创新的深刻印象。
人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形象构建中最生动的元素。今年,海淀融媒推出的人物系列纪录片《主角》,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普通人,他们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时代故事的主角。首集《一声老师,一生老师》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故事,他为学生打开了语文学习的奇妙世界。
佟志伟说:“我们的人物创作坚持‘有温度、有梦想、有爱心’,每一个个体都是时代的缩影,通过记录他们的故事,用细节勾勒出时代的群像,让这些影像成为社会众生的真实映照。让人们在这些故事中看到自己,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人文关怀。”
在全媒体时代,技术革新为纪实影像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近年来,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拥抱技术浪潮,不断探索创新。8K超高清视频《观·海》以电影级的精美画面,重新塑造了海淀的“视觉名片”,每一帧都如同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海淀的自然美景与城市风貌;互动视频《一键穿越!遍览三山五园博物馆群》打破了传统观看模式的局限,让观众可以主动参与到与文化的深度交互中,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爱上海淀”生活悦享系列视频,借助超高清技术,将海淀的消费场景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呈现。
佟志伟认为,这些技术的应用,让纪实影像突破了传统屏幕的局限,在“小屏幕”上构建起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让“大故事”得以更生动、更有效地传播,持续提升海淀区城市形象传播效能。
·对话·
让更多人因海淀故事爱上这座城
对话人: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苏延静
北青报:海淀区持续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能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苏延静:作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集中承载地区,海淀肩负着服务首都大局、讲好发展故事的责任使命。海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讲好“海淀故事”,海淀向世界展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助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2024年,海淀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连续四年位居北京市第一,区域经济总量突破1.29万亿元。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我们要讲好发展故事,通过城市形象传播提升国际知名度,吸引国际人才与资源合作,推动科技交流与产业升级,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北青报:海淀区以AI赋能城市形象传播的能力从何而来?
苏延静: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与技术“零距离”的区域优势为AI赋能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天然土壤。海淀区内聚集顶尖高校与科技企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链,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供了核心动力。
近年来,海淀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海淀聚集AI企业超1300家,AI备案大模型76款,涌现出抖音即梦、快手可灵、生数Vidu等一批生成大模型技术,为AI赋能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海淀区政府通过积极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造船出海”,用新的传播技术、传播平台、传播业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受众,构建了AI赋能传播的良性生态。技术、资源与政策的协同使海淀不仅能掌握AI工具,更能以创新思维重构传播模式,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城市形象的全球化表达。
北青报:如何通过“人的故事”深化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认同?
苏延静:城市的故事要由人参与,共同书写。近年来,我们通过海淀马拉松、TNF100越野跑、3V3篮球赛等城市活动,丰富市民的城市体验,也让更多的人“因为一场赛事,爱上一座城”。
比如,近期在海淀三山五园地区完赛的海淀马拉松系列赛,跑者们在最美的春天花海中,沉浸体验海淀三山五园的文化魅力,让更多的人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这背后,向公众呈现的是海淀区依托自然和人文资源,深化实施北京城市总规,加快城市更新和精细化治理,为市民营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宜居家园。我们通过城市活动,让更多的人去发现、感受海淀的变化,增强市民对城市精神的认同与情感共鸣。
·记者手记·
城市形象要焕新 放下身段是关键
在数字化浪潮中,城市形象传播已步入“争夺年轻人注意力”的新赛道。当《海淀很潮》宣传片以一句“奢品门店、时尚潮店、潮玩酷店,相传这里都没有”的自嘲式开场白刷屏社交平台时,海淀这座“科技创新之城”已然敲开了与年轻群体对话的大门。
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能,海淀用“网感化”破圈。“官方玩梗”颠覆了传统城市宣传片“高大上”的刻板印象,以幽默、松弛的表达消解了受众对官方账号的疏离感。短短千字文案,以“梗文化”为切口,既制造了喜剧效果,又精准传递了城市精神内核。最终,这条“反套路”宣传片全网播放量超7.6亿次,证明“放下身段”的年轻化表达,远比单向说教更能打动人心。
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能,海淀用“微场景”激活。《城市尝先师》系列短视频中,主持人化身“城市体验官”,以第一视角带观众解锁海淀的多元场景。轻快活泼的节奏、“尝鲜式”的体验,将海淀的文旅资源转化为年轻人自愿参与的“体验剧场”。年轻观众在弹幕里持续刷出的“想去打卡”,也成了最真实的价值认同。
在注意力稀缺的移动互联时代,城市形象传播已进入“得年轻人者得天下”的存量竞争。
海淀区的实践表明,年轻化表达绝非简单的“蹭热点”或“贴标签”,更不是“讨好”,而是基于对城市特质的深度理解,与年轻人建立平等对话。城市形象“焕新”,属于那些既能坚守文化根脉,又敢于用新语言、新场景与年轻人“交朋友”的探索者。
供图/海淀区委宣传部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