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国家,为何拥有如此庞大的德裔人口?而数量如此之众的德裔,他们的母语德语,又为何没能在美国社会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这看似不符常理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移民史,以及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
若要探究其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数百年前,那时,第一批来自德意志地区的移民,便已踏上了这片被称为新大陆的土地。自那时起,一批又一批的德意志人,或为躲避战火,或为追求信仰自由,亦或为了摆脱贫困,跨越重洋,来到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他们的迁徙历程,时而缓慢如涓涓细流,时而又汹涌澎湃,如同山洪暴发,深刻地塑造了今日美国的民族构成。
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移民人数相对较少,规模不大。第二阶段是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这是德意志移民的鼎盛时期,从1820年到1899年,共有近五百万德意志人涌入美国,占同期外来移民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远超其他族裔,为德裔成为美国最大的族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世纪后,德意志移民人数虽有所下降,但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即二战前后,又出现了一个小规模的高潮。
首先是为了躲避连绵不断的战乱。17、18世纪的德意志地区,诸侯割据,战火频仍,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等一系列冲突,使得百姓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战祸,他们远渡重洋,来到北美这片被视为“桃花源”的新大陆。
其次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德国是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新教和旧教之间的冲突复杂而激烈,不同教派之间互相攻伐,为了追求信仰自由,逃避异教徒的迫害,一些德意志人选择来到宗教氛围相对宽松的北美。再次是为了追求财富,摆脱贫困。长期的战乱使得德意志地区经济凋敝,苛捐杂税沉重,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落后的农奴制度,底层的民众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重洋寻找新的希望。
然而,由于当时普鲁士、奥地利等主要的德意志邦国,缺乏强大的海外殖民背景和海上贸易传统,加上许多底层民众贫困潦倒,难以负担高昂的旅费,因此,这一时期移民美国的德意志人数量并不算多。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全美德裔人口约为37.5万人,仅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8.6%。
近五百万德意志人涌向这片充满机遇的新大陆,成为当时移民大军的主力。这一时期移民人数的激增,主要是受到经济因素的驱动。
首先是美国的西进运动,为渴望土地的德意志农民提供了广阔的机会。19世纪,美国持续向西部扩张,在短短几十年内,将国土从密西西比河沿岸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地广人稀的美国,土地价格相对低廉,1820年,每英亩土地的价格仅为1.25美元。
与此同时,德国西南部正经历着农业人口的快速增长,原先盛行的小农经济模式,在人口压力下,使得土地被不断分割,许多农民面临无地可耕的困境。美国西部广袤肥沃的土地,对这些失去土地的德意志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其次是美国正处于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巨大,而此时的德意志地区,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许多工厂开始采用机器设备,导致一部分工人失业。
美国各大公司纷纷在欧洲设立招聘机构,以高薪吸引劳动力。这对于那些失业的德意志工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19世纪80年代,欧洲大陆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工厂倒闭,德国失业工人数量进一步增加。这些德国工人通常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且工作严谨认真,因此受到了美国公司的青睐。1880年,移民美国的德意志人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44万人。
再次是当时德意志各邦国官方对移民采取了鼓励的态度。失业人口和失去土地的农民数量增加,导致德意志各邦国内部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缓解国内矛盾,统治者鼓励底层民众向国外移民。1833年成立了吉森移民社团,1844年成立了柏林中央移民社团,1848年更是废除了限制移民的法令。在官方的推动和鼓励下,许多生活困苦的底层百姓纷纷响应号召,前往遥远的美洲大陆。
最后是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便利了跨大西洋的交通。19世纪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蒸汽轮船,使得原本需要数月之久的跨大西洋航行缩短至两周左右,而且旅费也大幅下降,这为更多的普通民众移民美国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工业发展从高速增长期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国内劳动力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同时,美国政府也开始实施更严格的移民政策,收紧了入境条件。但在二战前后的十余年间,德意志移民美国又出现了两次小规模的高潮。
20世纪30年代,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实行法西斯统治,导致大量反对纳粹的德国人逃亡美国。二战结束后,美国又积极吸纳德国的科技人才,进一步促进了德裔移民数量的增加。
据统计,30年代移民美国的德裔人口约为11.91万人,占同期移民总数的17%;40年代约为11.75万人,占14%;50年代则高达57.69万人,占移民总数的23.1%。
既然德裔人口在美国如此庞大,那么,为何美国没有成为一个德语国家呢?德语在美国社会中又为何未能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首先,英语作为先来者的语言,早已在美国扎根。美国最初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殖民者带来的主要语言,并在社会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德裔移民作为后来者,如同河流汇入大海,自然需要学习和融入当地已有的语言环境。
其次,19世纪大量爱尔兰移民的涌入,进一步壮大了英语使用者的群体。1845年至1852年间,由于严重的马铃薯饥荒和英国统治者的剥削,爱尔兰爆发了大饥荒,约有两百五十万爱尔兰人逃亡美国。如今,美国爱尔兰裔人口已达三千六百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2%,加上英国裔人口,其总数早已超过德裔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英语在美国的主导地位。
然而,除了以上历史和人口结构因素外,人为的政治因素在遏制德语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初,许多德裔移民仍然热衷于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历史学家蒂娜·布莱克比对伊利诺伊州德国移民的研究表明,1870年代,当地德裔移民在祷告、教学中仍然使用德语,宗教活动也在“德国教会”进行。在宾夕法尼亚州,由于德裔移民历史更为悠久,他们也更加抱团,在德裔移民聚居区,几乎如同置身德国。
19世纪后期,随着德裔移民数量的增加,“德国风味”在美国社会中也越来越浓。
1881年,全美有1000所使用德语教学的学校,在校学生达16万。到了世纪之交,全美已有50万小学生学习德语。德裔移民不仅自己使用德语,还积极向他人推广。
德裔牧师尤塔斯·赫尔姆斯曾推动五万名德裔发起运动,要求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将德语列为官方语言,与英语享有同等地位。尽管这一运动最终未能成功,但也极大地提高了德语在美国社会中的知名度。1894年,全美共有800份德语刊物,占当时非英语刊物总数的2/3。
然而,这一蓬勃发展的德语文化热潮,却在一战爆发后戛然而止。
战争初期,美国保持中立,但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其立场倾向于英法协约国集团。而大量的德裔移民,出于民族情感,自发组织起来向德国捐款捐物,支持德国的战争。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警惕。
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德裔美国人是“非美国的”,缺乏对美国的忠诚。美国主流社会也被煽动起来排斥德语和德国文化。好莱坞电影和百老汇歌舞剧开始丑化德国人,舞台和银幕上的德国人形象几乎都是恶霸和野蛮人。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德语刊物纷纷停刊,仅1915年2月26日一天,就有50家德文报纸倒闭。
1917年,美国正式对德国宣战后,国内要求奉行“百分之百美国主义”的呼声高涨,对德裔的控制也更加严格,对德国文化的排斥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政府通过联邦调查局、陆军情报科等特务机构以及“美国保护联盟”、“国家安全联盟”等“非政府组织”,对德裔移民进行严密的监视和打压,迫使他们“自愿”同化。
1917年秋,美国政府开始羁押一些被认为是“危险”的未归化德国移民。到1918年底,已有五千多名德裔被关进集中营。民间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排德”浪潮,德裔商店遭到砸抢,德裔移民被涂上沥青、粘上羽毛,遭受游街批斗。
工厂里甚至贴出了“不准说德语,违者掷出窗外”的标语,艾奥瓦州更是直接立法禁止在公共场合说德语。
1918年4月,一名名叫罗伯特·普拉格的矿工,仅仅因为是德裔移民,就被愤怒的民众处以私刑。
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德裔移民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选择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到了一战结束时,全美只剩下费城一家德文报纸,德语逐渐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