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技工短缺千万,国人不愿意上技校,为何社会对技术工作反感?
创始人
2025-05-03 21:01:39
0

2025年全国的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200多万,再创历史新高,许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然而技术岗位却很难招到人,中国技工的短缺已经突破千万。

虽然现在技术岗位短缺严重,比较好找到工作,但是在如今社会,大部分的家长实际上并不愿意孩子去读技术学校,而是投入全部精力也要孩子去读一个公立的大学。

为什么大多国人不愿读技校?技术工作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谁来补上技术人才的空白?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2025年达到了1222万,教育的普及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成果,然而现实却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大量毕业生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却面临“就业难”的尴尬,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却在为招不到合适的高级技工而焦头烂额。

这种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正悄然侵蚀着我国制造业的根基,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高技能工人的缺口已超1000万,例如在四川,技能人才大概有680万人,但高技能人才却只有区区百万左右。

某些行业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例如在智能制造,汽车装配,精密加工等领域,企业花重金挖人却依然难觅良才,我们不能否认,中国近年来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已有进步。

比如技校数量逐年增多,技能大赛举行濒临增加,一些“工匠精神”的典型人物也频频被宣传,但这与实际需求相比,依然显得远远不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在公众心目中,“大学生”才是光鲜的“成功人士”,而职业技校被认为是“学习差生的归宿”

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职业技术教育长期被边缘化,技工人才也在潜移默化中被社会忽视,并且许多技校课程设置陈旧,实践机会不足,缺乏与产业对接的真实场景训练,学生毕业后,技能不匹配和就业受限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有技校无技才”的现实困境

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工程师的蓝图,更需要成千上万能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如果我们不尽快扭转对技能教育的偏见,不提升职业学校的培养质量,那么再多的大学生,也很难为中国制造注入真正的动力

中国人喜欢稳定的工作?

中国人自古讲求“安身立命”,而稳定几乎成了择业第一标准,在这样的思维背景下,公务员,事业编,国企职员自然成为年轻人选工作的首选,对比之下,技工岗位就显得既不体面也不稳定,吸引力大大降低。

2024年公务员报考人数超过300万,竞争最激烈的岗位甚至达到了3572:1。而据人社部门数据显示,同年制造业技术岗位的缺口人数超过1000万,却难有合适人选,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现实。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去挤独木桥,也不愿考虑技工之路?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偏见与待遇不公,虽然许多技术岗位是企业运行的核心环节,但在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甚至发展前景上,都不如白领或公务员

技工晋升路径模糊,缺乏清晰的职业等级体系,很多人干了十年仍是“熟练工”,无法再进一步,这对人才的吸引力无疑是致命的,随着自动化和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对技工岗位的未来前景感到迷茫。

有些工人担心:等我刚学会一项技术,机器就已经取代了我,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很多人宁可选择外卖,快递,网约车等灵活就业岗位,也不愿接受相对艰苦并且缺乏稳定保障的技术工种,另一方面,资本的短视行为也加剧了问题。

很多企业更倾向于“即用即弃”的用工模式,缺乏对员工长期培训与发展的投入。在这种环境下,技术人才的成长空间被严重压缩,不仅如此,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权威,公正,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技能等级认证体系”

技工的能力无法被量化,也无法在劳动力市场中转化为“议价能力”,久而久之,从业者便陷入“干得多,赚得少,没出路”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离,要想破局,不能仅靠技术升级,更要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做出系统性调整。

如何填补技术工的短缺?

解决高级技工短缺的“病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德国的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堪称世界典范,该模式将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训紧密结合,职业学校不仅教授理论,还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学生能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同时,德国对技工职业给予高度尊重,技工的薪资往往高于普通大学生,社会地位也不输白领,例如,一名德国高级电工年薪可达35000欧元,而一般大学生的平均起薪仅为30000欧元

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做?应构建权威的职业技能评级体系,可以为365个行业设立统一执业资格标准,将技能等级划分为3至6级,让企业招聘以“证”取人而非唯学历论,这样既可提升技校学生的社会地位,也为企业甄选人才提供依据。

技校改革也非常重要,要提升教学质量,引入现代化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建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学有所用,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入优秀技师进入校园担任讲师,国家也需出台激励政策,为技校毕业生提供津贴,住房补贴,职业发展扶持等。

企业也要转变思维,不再把技工看成“工具人”,而要视作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通过提升待遇,提供晋升空间,注重人才培养,企业才能真正留住人。

一个国家要走向繁荣,必须依靠多元化的人才结构。科学家和工程师固然重要,但技工才是将梦想落地的执行者,制造业的未来,不在办公室,而在车间与工坊,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技能,尊重劳动,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大国工匠,托起中国制造的辉煌明天。

你们是如何看待技术工作的?你们是否愿意让孩子读技校?欢迎讨论。

信息来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为何我国“禁止使用”红砖盖房?... 咱们小时候在农村见惯了的红砖房,现在可是成了“稀罕物”。 虽然说现在老家盖房还能买到红砖,但是价格比...
5家机构被罚!消金公司为何频因... 又有消费金融机构因信用信息管理不当被罚。 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信息显示,湖北消费...
原创 燕... 燕山大学最吃香的三大专业:机械、材料、自动化,为何成为行业" 燕山大学作为河北省理工类高校的"领头羊...
为何高温、大风、降温、强对流轮... 湖北日报讯(记者曾莉)近日,湖北的天气舞台“剧情”跌宕起伏:5日出现5到7级偏北阵风;6日北部和中部...
成毅|假如思念有声音!认识成毅... 椛椛有点乖 人生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烟花秀,在这场烟火中,有的人昙花一现,有的人却能把光芒刻进深邃的星空...
原创 为... 本文编译自《442(FourFourTwo)》,作者 Rahman Osman 过去五年中的大部分...
赛力斯张兴海,为何选择此时赴港...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为一家正在持续扩张的公司,在拥有亮眼的市场数据和业绩表...
原创 地... 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学君,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地球磁场的话题。众所周知,地球有一个强大的磁场,它可以有效地...
原创 欧... 16世纪的欧洲药铺里,一罐罐标注着“木乃伊粉”的玻璃瓶与香料、矿石并排陈列。这种用古埃及干尸研磨而成...
「智驾」为何变「辅助」 原标题:「智驾」变「辅助」,亮起的不只是安全黄灯? 一路高歌猛进的“智驾”被按下了暂停键。小米SU7...
维埃拉:如果这支阿森纳夺得欧冠... 直播吧05月06日讯 维埃拉接受电讯报专访,谈到了阿尔特塔执教的阿森纳。维埃拉认为,如果这支阿森纳夺...
具俊晔回应为何仍留在台湾 称自... 搜狐娱乐讯 5月6日,据台媒报道,S家亲友最近传讯息关心具俊晔,先问他:“有任何需要,都要开口通知我...
原创 唐... 出生于宦门世家的杨玉环,体型微胖,在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条件下,独得 唐玄宗李隆基之宠,这在历史上实属...
原创 唐... 唐伯虎那么有文采,一副书画,一副字就可以卖几万块钱,他的朋友缺钱都来他这求字画,为什么他没考状元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