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的史料来看,丰臣秀吉并没想过要定居宁波,他只是对宁波有比较多的了解。
在日本的史书中,多次描述过丰臣秀吉对于宁波有一种向往,这和当时的东亚地区局势以及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是有着很大关联。
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期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其出生于1537年,原生家庭环境并不好,父母都是贫苦农民。
长大后,他成为了当地割据军阀势力的军队士兵,但是也仅仅不过是一个下级步兵,直到织田信长开始“天下布武”,丰臣秀吉才走上了事业的快车道。
本能寺之变中织田信长被杀,而丰臣秀吉作为织田信长的家臣,在后续的权力斗争中获得了最终胜利,并于1585年成为了当时日本的“关白”。
而“关白”便是在日本天皇不掌握实际权力的情况下,朝廷内部的最高执政者。
丰臣秀吉成为领袖后,他开始对亚洲地区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他也确实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统治者,在他的带领下日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可是日本国内的分裂依旧非常严重。
自战国时代以来,各地方军阀势力各自为战,日本已经数百年没有一个统一政府了。虽然丰臣秀吉凭借强大的武力压制住了那些下层地主军阀,可问题是这样的统治力是相当有限的。
丰臣秀吉的政令一旦出了自己的直辖领地,到了其它军阀的领地就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地方军阀还会阳奉阴违,表面上遵守他的命令,但是在暗地里却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阻止改革。
所以这位日本历史上的枭雄人物便提出了向外扩张,转移内部矛盾的计划。
他认为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和日本的土地狭小是有着直接关系的,那么日本完全可以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在朝鲜半岛甚至,是在亚洲大陆上掠夺土地,建立一个所谓的由日本为中心的“大亚洲帝国”。
其实日本在二战时候所提出的所谓“大东亚共同圈”,也借鉴了此前丰臣秀吉的战略构思。而那时,他便表现出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宁波的兴趣,不过这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因为当时宁波是大明王朝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城市之一,并且其承担的就是明朝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所以有很多日本商人经常来往于海上,他们也把宁波这座城市的风貌带到了日本。
而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他能够接触到的属于明朝的城市,恐怕也只有宁波了,毕竟那会儿明朝所实行的中央海禁政策并没有彻底终结。
有明一代,为了推动国内农业的发展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海禁政策。从洪武一直到正德,海禁政策的执行力度相当之高,所以在明朝的中前期,我国的海洋贸易事业一反常态地从宋朝时期的巅峰一口气跌到了谷底。
要知道在南宋最强盛的时候,商船甚至可以出现在中亚国家的港口。
可是在明朝建立后,官方所组织的对外贸易基本断绝,虽然偶尔有一些东南沿海地区的平民想要出海搞贸易,但是这仅仅是个例,根本形不成规模与体系。
直到正德年间,明朝财政状况迅速恶化,为了缓解危机便在东南地区开放了几个港口,展开了一系列由朝廷所主导的局部官方贸易,并且还放松了对民间贸易的控制。
从正德年间开始,海洋贸易得到发展,嘉靖皇帝在位期间达到了巅峰。
只不过整个大明帝国开放的也仅限于局部沿海地带,外国人很难深入中国大陆。而丰臣秀吉活跃的时期就是明朝的嘉靖、隆庆和万历这三位皇帝的执政时期。
所以丰臣秀吉对大明的繁华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知道的却相当有限,他从商人那所得到的也大多都是关于宁波的消息,毕竟当时很多日本人都觉得宁波才是大明王朝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
那么他在喊出要征服整个亚洲的时候,也确实是想过要拿我们的沿海地带作为未来的统治核心,当然这样的想法是极为狂妄的。
在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目的是想要以朝鲜为踏板对大陆发动战争,实现自己所谓“亚洲帝国”的野心。
公元1592年,丰臣秀吉联合日本国内的地方军阀出兵14万攻打朝鲜。当时的朝鲜因为承平日久,面对如狼似虎的日军时显得无能为力。
从1592年4月日军跨越朝鲜海峡在釜山和庆州一线登陆后,仅仅只用了数月时间就攻破了朝鲜的首都。这时的丰臣秀吉可以说是极为嚣张,刚打下朝鲜后就声称进军大明内陆,还要“迁都北京”。
但是随着明军介入,却让丰臣秀吉意识到日本与真正的大一统帝国有多大的实力差距。
——当时在日本发动对朝侵略的同年,万历皇帝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辽东经略,带领着水陆军总共4万余人在当年年底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在李如松带领下,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大败日军,仅仅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便成功把战线推进到平壤。
1593年3月20日,丰臣秀吉在朝鲜首都平壤开展了一次军事会议,此时他们派出去的大军已经基本上被消灭殆尽,能够赶去平壤附近参加集结的军力甚至不到一万人。
丰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被李如松彻底粉碎,所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明朝和谈,灰溜溜地离开了朝鲜,而他也终究是没能来到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