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西厢》何以让人念念不忘,原因仅仅是其剧情精彩?
创始人
2025-04-27 03:00:13
0

为了区分《王西厢》与化用《王西厢》的作品,按时间顺序,将发生在前的《王西厢》称为潜文本,将后世出现的对《王西厢》化用的作品称为元文本。由于这是后世戏曲对前人戏曲化用,所以潜文本与元文本是两个框架的故事,潜文本被元文本化用。

潜文本《王西厢》与化用《王西厢》的元文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形成的“互文性”是剧作家精妙呈现故事的具体体现。

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的“互文性”解读

一在人物塑造方面

人物是剧情的推动者,演员通过舞台表演,向观众展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众从剧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中了解角色性格,掌握剧情。所以人物在剧情中是至关重要的,丰满的人物形象离不开剧作家的精妙设计。

在化用《王西厢》的戏曲作品中,实际上潜文本与元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形成相互映照和暗示的关系。

1.人物形象的相互映照

通常,潜文本创作产生的时间早于元文本,并且在元文本中化用的多为经典之作。剧作家在创作时,化用往往选择同一类型的题材。通过对潜文本的化用,使得潜文本与元文本之间的人物形象互相映照。潜文本的人物形象使得元文本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透过潜文本人物的表现映射元文本人物形象的刻画,形成映照。

剧作家这样设计,不仅把主持礼仪的青奴彰显得十分机敏,同时也将章斌、碧莲的形象刻画得更加饱满。青奴化用《王西厢》之词,隐晦地表达男女之间的情爱氛围,同时章斌与碧莲的形象也不只是前文中一味追求爱情,传书递简的才子佳人,还是渴望春秋一度的天作佳偶。

这样对《王西厢》的化用,使得青奴、碧莲、章斌三人的性格与形象与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莺莺、张生形成映照。章斌为了追求碧莲,不求功名利禄,甘愿成佣,展现了章斌的自由意志和勇于反抗传统的个性特点。

碧莲有了意中人后,便勇于求爱,不顾封建礼教。青奴也成为鲜活的人物,成为撮合碧莲与章斌的“红娘”。

2.对人物命运的暗示

在化用《王西厢》的戏曲作品中,有一部分为红楼戏,红楼戏的主要情节来源于小说《红楼梦》。《王西厢》故事是发生在红楼戏故事之前的,发生在后的元文本化用了发生在前的潜文本故事。在元文本的设置中,潜文本中的人物对元文本中的人物命运产生了暗示的作用,影响着元文本中人物命运的走向。

红楼戏中宝玉与黛玉将自己比作张生与莺莺,也暗示着宝玉与黛玉二人命运的走向。张生与崔莺莺虽然有美好的爱情结局,但是最终依旧没有打破传统观念,张生是在考取功名的基础上迎娶了莺莺,张生在现实与爱情面前还是做出了妥协,是顺应时代所做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莺莺与张生的圆满结局是有条件的。

《王西厢》与红楼戏中的男女主人公实际上都是被封建社会打压的悲惨者。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真挚爱情是存在的,但二人的结局并不圆满。宝玉与黛玉的彼此调侃,也印证了二人是“多愁多病身”与“倾国倾城貌”。

宝玉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银样镴枪头”的说法,实为中看不中用,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对自己的爱情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样的爱情结局是可悲的,与《王西厢》中的人物结局有相似性,张生与莺莺的看似成功但充满妥协的爱情结局,暗示着宝玉与黛玉的人物命运。

二在情节发展方面

1.剧情发展的相互勾连

剧作家在创作时,会关注到戏剧的可看性。要想吸引观众看戏,必须加强戏剧性。对潜文本的化用虽没有使元文本剧情发生很大的转变,但是潜文本与元文本在剧情发展上,有一定的勾连,以此方式加强戏剧性,产生多层次的戏剧效果。

在《王西厢》第一本第四折中,张生在道场初见莺莺就表达了如下感叹。张生表示自己多愁多病,莺莺容貌倾国倾城,这就为张生与莺莺的爱情发展做了铺垫,是二人之后的情感发展的基点。

在化用《王西厢》的元文本中,七部红楼戏中均化用了“多愁多病身,倾国倾城貌”这句话,保留了小说中宝黛二人化用《西厢》曲辞的情节。

《王西厢》中张生所唱的内容,同样催生着张生与莺莺爱情的萌芽。这样对《王西厢》的灵活化用,不仅推进了元文本剧情的发展,还彰显了化用内容在元文本与潜文本中发挥着类似的作用,将剧情发展向前推进一步。

可见,潜文本与元文本在剧情发展方面产生一定的勾连,潜文本中张生对莺莺美貌的感叹与元文本的剧情形成勾连。同时,元文本中化用了潜文本对元文本的剧情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化用的内容在潜文本中同样对剧情产生了推动作用,这样的推动作用因而有了一定的勾连和映射关系。

2、剧情走向的隐喻

剧作家在创作时,先期出现的故事会成为很好的先导,影响着元文本的剧情走向。潜文本的化用促进观众对元文本的理解,观众从化用中能理解剧作家对剧情的设计。剧作家对潜文本的化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元文本的剧情走向。

剧作家对剧情的设置就是“编码”的过程,观众在观看时就是“解码”的过程。通过理解剧情的关节设置,观众得以解开谜题,真正领悟剧作家的用意。

剧情的发展离不开人物的行动,人物的行动主导着剧情的走向。在《桃花扇》中,苏昆生的角色属于“功能性人物”,他和柳敬亭在剧中的行动关系到侯李的爱情故事以及南明兴亡。功能性人物的设定,对剧情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桃花扇》中的苏昆生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这些对潜文本的化用,虽没有直接对元文本情节造成突转,但对元文本在剧情发展产生了“互文”关系,无论是对剧情发展的勾连还是剧情走向的隐喻,都体现了剧作家在设计潜文本时的巧妙构思,显示了化用《王西厢》的戏曲作品的独特意义。

明清戏曲化用《王西厢》的原因

一《王西厢》的经典化

王实甫《西厢记》在西厢故事的发展中影响最大,西厢故事历经多年变化,《王西厢》仍是经典的西厢题材作品。其经典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载体,是民主思想与艺术成就完美契合的作品。《王西厢》的经典化是明清剧作家选择化用《王西厢》的原因之一。

1..从《莺莺传》到《王西厢》

《王西厢》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工的,完整表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相比《董西厢》,《王西厢》在情节设置上更合理,婚姻观更加人性化,更富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蒙元入主中原后,并没有形成严密的封建纲常与道德规范,社会思想控制相对松懈。从而导致中原文化的断裂,传统道德受到冲击。剧作家因此可以大胆创作,突破传统道德规范,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自主追求。

从《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不仅是故事内容的发展和文学形式的发展,更是时代发展下文艺思想内涵的发展。

从爱情悲剧到团圆喜剧;从唐传奇作品,到鼓子词、诸宫调再到元杂剧;从唐代士人完成了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脱俗”向“入俗”的转变,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同时受社会“崇尚文辞、矜羽风流”的风气影响,再到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重武轻文,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剧作家用文字抵抗不满,不断打破传统的思想藩篱。

2.明清时期《西厢记》的改编

西厢题材的创作并未到《王西厢》结束,直至现在依然有西厢题材的戏曲出《西厢记》的发展、改编是在时代改变的状况下产生的,是原作与“当代”思想的碰撞,是使原作变得更加广为流传的方式。

既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作品,又将原作以新的面貌显示出来。由此可见,西厢故事发展悠久,经过时间的洗礼,西厢题材的戏曲作品仍不断涌现。王实甫《西厢记》的形成基于众多艺术作品的发展。西厢题材的故事演变主要受社会环境变迁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从而引发艺术形式、创作观念的变化。

不同时期对西厢题材的故事有不同的解读,也使得西厢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有不一样的展现。

二迎合民众心理

1民众对和谐人生的需求

流行在民众间的价值取向往往渗透在民众的社会态度中,传统民众有着根深蒂固的价值目标。

由于生活的困苦和不得意,下层民众往往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目标,转移到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中,期待在艺术作品中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下层民众无法像上层士绅甚至皇权贵族一样拥有话语权,他们只能在虚拟的艺术作品中寻找安慰。《王西厢》这类作品的出现,使下层民众看到了希望。

《王西厢》对“福”的追求,对和谐人生的向往正是民众所期待的。团圆喜庆的结尾是最直接的展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美满结局催生了民众对团圆的渴望,弥补了现实中爱情悲剧的遗憾。张生与莺莺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反映了一种志趣相投的择偶观,这是民众所期待的。民众渴望自己也能与剧中的主人公一样,月下相会,畅聊人生。

2.民众对思想启蒙的需求

戏曲的教育功能使得“阅读者”从中能够接受到不同于现实的思想观念,拓宽知识内容,从而使得戏曲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着民众的认知。明清时期,下层民众接受思想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私学,即社学、村学、族学、家塾、义学等。

但大部分民众因家境困难,只有三、四年的蒙学教育。官办教育的缺失,使得下层普通民众无法接受到长时间的教育,只能接受短暂的教育。

明中期以后,政治、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戏曲、小说的发展逐渐繁荣,这些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加之印刷技术发达,戏曲艺人的表演,使其在民间广为流传。下层民众可以通过戏曲艺术获取知识以及新的思想观念,这成为教育的辅助途径之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自愿征订”到“违规资料”:...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窝火。省领导突击检查学校,本想着能抓出几个典型问题,结果查出来的“违规资料”居然是教...
原创 泰... 泰国前任总理英拉是国际政治上一位典型的政坛美女,有人赞赏她的优雅与温柔,有人欣赏他的政治手腕,也有人...
如果新能源申请存储介质专利,提... 金融界 2025 年 5 月 10 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如果新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申...
原创 秦... 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皇帝,他所建立的功勋,即使不算统一中国这个后来不少人都做到的,也...
网红猫“悟空”之死,为何引发大... 近日,演员朱颜曼滋为小猫“悟空”发声,引发热议。据悉,“悟空”是一只被骑行博主赵朔收养的流浪猫。 ...
我国外贸进出口表现为何如此亮眼... 编者按:进入4月,美方挑起关税大战,对我国的外贸企业是一个严峻考验,大家担心我国的外贸会受到严重影响...
原创 安... #头条创作挑战赛# 同治八年,一个太监的尸体出现在了人来人往的市集之中。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尸体的裤子...
生硬与稚拙——莫言为何全删《丰... 翻开莫言《丰乳肥臀》1995 年初版,那开篇第一页,堪称文学界 “魔幻现实主义” 的另类示范 —— ...
原创 诸... 这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五次北伐的故事至此画上了句号,希望大家会喜欢。 第四次...
原创 勾...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的就是每个人都会犯错。 不过,犯错归犯错,可这倒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
原创 俄... 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自从分治以来就一直矛盾不断,长期以来,他们领土上的争端,宗教上的矛盾,民族和...
原创 三... 最近国际上发生了很多的大事,在俄乌冲突,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这三个大的事情值得关注:第一件事:南部战区...
秦灭巴蜀,为何要修都江堰? 全文共1451字 | 阅读需4分钟 都江堰与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好比洪湖与湖北洪湖市,武夷山与福建武夷...
“中国罕见提出大规模采购意向”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5月9日报道,中国与阿根廷出口商签署了一份意向书,拟采购价值约9亿美元的大豆、玉米和...
原创 中... 最近几天,关于我国第4艘航母的发展,国外媒体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推测。其实,从2024年底开始,关于第4...
晨枫:歼-10C击落“阵风”,...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5月7日的印巴空战,是中国先进军事技术第一次打败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中国为何率先反制?他对美国媒体... 近日,美国主流媒体彭博社旗下的知名播客节目“Odd Lots”采访了对中国有着35年研究经验的美国专...
“广东提振消费31条”为何点到... 近日,《广东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有序减少消费限制”,是《方案...
原创 美... 纽约曼哈顿的夜空被蓝光划破!中国工程队用四年时间,在汉密尔顿大桥上玩了一出“外科手术式翻新”——不断...
巴基斯坦安全部门:如果印度回应... 格隆汇5月10日|巴基斯坦安全部门消息人士:如果印度回应我们的轰炸,我们将轰炸经济设施。 据央视,...